隨著全球經濟開啟真實普遍復蘇,圍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美、歐盟等經濟體的供給側改革競跑如火如荼。
“基於中國穩步推進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相對充裕的消費升級潛力,中國新經濟的發展將在新階段呈現相應的比較優勢。”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和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錢智俊在最新研報中稱。
工銀國際指出,2018年年初以來,出於對新經濟“技術進步效應”的渴求,疊加走出危機後政策空間的改善,各國政府正在用疏堵並舉的方式,打破路徑依賴,推動新經濟的發輾轉型,當前處於新經濟“蛻變”進行時。
就美國而言,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對“資訊優化效應”突出的亞馬遜公司進行多輪譴責,另一方面則通過稅改引導科技公司的海外盈利回流,反哺國內製造業投資。
就歐盟而言,2018年5月25日,GDPR(《通用資料保護條例》)正式落地生效,構建了史上最為嚴厲的個人資料安全保護體系,全方位限制新經濟對“資訊優化效應”的濫用。
中國則穩步強化新經濟對智慧製造的推動作用,構建“資本市場-新經濟”的正向迴圈。同時,近年來,對於部分互聯網巨頭而言,針對這一“蛻變”的佈局其實已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例如,百度、谷歌向人工智慧大舉進軍,網易試水現代農業,騰訊、阿裡在大資料、雲計算等領域激烈角力,爭相提供對製造業的現代資訊技術服務。
“有鑑於此,從全球來看,新經濟發展向第二階段的‘蛻變’已成大勢所趨。新經濟中更富有‘技術進步效應’潛力的領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增長前景。其中,科技革新在供給側與產業升級的結合、在需求側與消費升級的結合,都將產生最具活力的投資機遇。”工銀國際表示,遵循這一視角,基於中國穩步推進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相對充裕的消費升級潛力,中國新經濟的發展將在新階段呈現相應的比較優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