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張茉楠:加快構建 “一帶一路”長期投融資框架

中国证券网
2017-05-11 11:41

已收藏


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進入倒計時。有關“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戰略已實施了三年多。在整個推進過程中,金融發揮了巨大的融通作用。但從目前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看,仍難以適應龐大的投融資需求。

而“一帶一路”範圍,特別是亞洲地區積累了大量金融資源。規模巨大的富裕資金需要找到合適的投資管道。然而亞洲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和區域金融機構相對薄弱,雖然各國外匯儲備普遍較高,但資金回報率較低。

未來需要解決投融資機制不順暢的問題,疏通主權財富資金投融資管道,促進跨境相互投資,促進亞洲金融資源及儲備資產整合。而長期多邊投融資體系亟待進行頂層設計。整合全球存量和增量金融資源、進一步優化各類新興多邊開發金融機構、搭建全球長期金融支持的新框架,有很強的迫切性。

□張茉楠

疏導儲備資產注入“一帶一路”國家資金池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相關資料預測, 2010-2020年,32個亞開行成員國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為8.3萬億美元,約為這些國家2010-2020年GDP(估計值)總和的6.52%,平均每年的融資需求是7760億美元。另據亞開行公佈的主要亞洲國家相關資料推測,2010-2020年這些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財政預算投資約占GDP的比例為5%左右。據此測算,亞洲國家每年在基建領域的財政投入約能覆蓋近6000億美元的投資需求,扣除各國政府在基建領域的預算投入外,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的融資缺口約為1800億美元。

近年來,“一帶一路”範圍,特別是亞洲地區積累了大量金融資源,單從外匯儲備資產規模看,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但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卻配置了大量低收益美元資產。研究表明,在1952年到2014年間,美國投資者持有外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是5.72%,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是3.61%,這是全球金融失衡的一個突出表現。

目前,亞洲乃至亞歐的主權基金規模龐大,僅中國就有近6萬億元的基金。如此規模的富裕資金需要找到合適的投資管道。但亞洲現有區域合作機制和區域金融機構相對薄弱,雖然各國外匯儲備普遍較高,但資金回報率較低。未來需要改變投融資機制不順暢的問題,疏通主權財富資金投融資管道,促進跨境相互投資,促進亞洲金融資源及儲備資產整合。

構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債券市場

“一帶一路”肯定會形成巨大的融資市場。根本而言,僅有融資平臺還遠遠不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融資多集中於銀行貸款和股權籌資,尤其是銀行貸款多占比例較高。在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選擇恰當可行的融資工具,而債券融資正是適合基礎設施投資特點的融資工具,並創造新的證券化債權融資工具。這也正好為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努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而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新型開發性金融機構也正好成了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最合適的融資主體。

完善亞洲債券市場,有助於擴大基礎設施投融資管道,增強亞洲直接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改變亞洲中長期投資的貨幣期限結構錯配。與間接融資合作路徑相似,亞洲債券市場可以從政府推動開始,先發展政府債券市場,在逐漸向企業債券市場擴展。

事實上,早在2003年,18個亞洲國家就發表了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清邁宣言”。宣言強調,一個高效、有深度和流動性良好的亞洲債券市場是亞洲金融體系健全和穩定的基礎,有助於增強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降低對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依賴程度。

亞洲債券市場的建設得到了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支援,並且得到了東亞國家的積極回應。鑒於當時東亞各國債券市場都不大,難以達到發揮正常功能的規模門檻,所以建設一個統一的區域性債券市場就成了一個可行的方案,有望突破發展一個成熟債券市場的規模門檻。

據此,可在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機制下的亞洲債券基金和“10+3”金融合作機制下的亞洲債券倡議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促進債券品種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正在籌建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將可以通過發行長期債券或設立各種創新融資工具,吸引其他商業銀行和私人資本投資,解決資金錯配和融資缺口問題,實現區域金融市場一體化。

同時,也應鼓勵企業以債券融資的模式獲得對外長期投資資金,降低融資成本和期限錯配風險。將點心債和熊貓債作為“一帶一路”的項目融資債。對於戰略性、優先類項目,允許企業將人民幣換成美元、歐元等出境,也適度允許企業在境外直接發美元債、歐元債等。

積極搭建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並存的多元合作框架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期金融服務主要是開發性金融為主。待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參與才會愈加深入。今年3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批准13個新成員的加入申請,預計今年還將有大約25個非洲、歐洲和南美國家加入亞投行,成員數目將達到90多個,超過亞洲開發銀行成員數目。

然而,解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資金不足和融資問題,不能緊靠公共財政和開發性金融發揮作用,也要充分發揮私人資本、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不能只靠幾個國家的財力、物力,要公私結合,相關國家政府、金融機構、私人資本要加大投資,共商融資大計,發揮政府性、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優勢,包括發揮援助資金的優勢。

要充分挖掘政府性基金的潛力,用好中國-東盟、歐亞、中東歐等二十幾個基金,以及絲路基金。但即便這樣,也難以滿足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需求,必須動員更多的商業性金融以及私人部門資金,積極推進PPP模式,增強基礎設施專案對於私人部門投資者的吸引力。

PPP模式是促進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國家資本有效融合的一種方式。“一帶一路”各國需要制定基礎設施投資計畫或重點專案清單,出臺PPP專案庫,為PPP專案的開展營造更好的環境。多邊銀行可以進一步推動本幣債券的發行和/或地方債務融資的發展,幫助吸引長期投資者投資于基礎設施PPP項目。

此外對一些投資金額大的基礎設施專案,可以通過境內外債券融資、股權融資、跨境籌組銀團貸款、國際金融組織中長期貸款、本國政府財政資金、外國ODA、本國企業及金融機構的“聯合融資”方式予以積極推進,搭建跨境融資的金融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和金融合作框架。

應當創新貸款模式,針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專案採取不同的模式。對於自身經濟性較強的基礎設施項目,可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專案自身現金流為基礎,通過股權融資、買方信貸、項目融資、銀行貸款等多樣化手段,實現專案融資的可持續發展;對於公益、半公益性基礎設施專案,可採取政府或金融機構平臺合作模式,通過搭建政府-金融機構融資平臺,開展大額融資合作;對於資源換專案模式,可以國際油氣、礦產重大項目推動為契機,大力推進石油、天然氣及礦產資源相關周邊沿線配套項目基礎設施檢核;對於某些國家要求低利率融資的需求,採用企業貼息模式;對純商業性貸款資金接受成都較低,可以通過銀企互利共贏合作方式解決專案融資困難。

探索實施“一帶一路”“人民幣區”國際化戰略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已正式加入SDR,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節點,勢必對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形成正回饋。通過建立更順暢的資金流動機制與通道,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

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可以依託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

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並支援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

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佈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深入,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要區域。

全面深化亞歐金融合作以及貨幣清算網路體系建設

“一帶一路”的金融合作重點在亞歐合作。推動亞歐金融合作,對亞洲和歐洲實現強勁復蘇,促進跨區域經濟整合,重塑經濟發展活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動亞歐金融合作,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系統整體效率,為亞歐之間持續擴大貿易和投資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歐盟“容克計畫”、“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等亞歐地區的發展規劃,提供強大、高效的投融資保障。

正如上面分析,“一帶一路”將有助於形成新的貨幣區域。一方面,中國不斷拓展人民幣既在亞洲之後,進一步擴大在歐洲的跨境使用。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與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分別簽署了人民幣清算協議,與英國、德國和法國還分別獲得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的額度,如果加上與瑞士央行剛剛簽訂的協定,由此歐洲已經形成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

另一方面,一個覆蓋歐洲的人民幣貨幣互換網路正在形成。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全球貿易出現區域化聯盟之後,金融和貨幣領域也出現以“貨幣互換網路”為代表的區域化聯盟新趨勢。近年來,全球掀起了貨幣互換的熱潮,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簽署更加頻繁,這種以貨幣互換網路為基礎的金融結構正成為一種新趨勢。資料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央行已與30多個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計金額近3.5萬億元人民幣。

儘管英國啟動“脫歐”程式導致歐洲一體化進程受阻,但對歐洲推進“東向”戰略反而是一次促進亞歐金融合作的新契機。目前,中國與歐洲、亞洲各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核准人民幣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協定貨幣互換協定都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未來從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角度,中國將更加積極地構建人民幣互換基金池,這樣可以有效地防範全球外部風險。在人民幣“一對多”的互換、清算系統中,籌建互換資金池,可以極大地擴大這個系統,從而推進清算功能的發展。

在操作思路和邏輯上,可以仿照國際清算銀行,按照年度實行雙邊差額互換以及餘額結算,既包括一個經常帳目系統,也包括逐步建立一個資本帳目系統,在直接的雙邊結算融資中,鼓勵圍繞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心,實行間接的雙邊互換,逐步擺脫“美元陷阱”。

未來,中歐、亞歐可以加強金融機構互設和資本市場的互通機制建設,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亞歐大陸金融大市場體系。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DB)或歐洲投資銀行(EIB)為橋樑和樞紐,開展亞歐之間貨幣清算及多形式多管道的投融資合作。

積極推動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框架機制的最終形成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普遍落後,尤其體現在東南亞、中東以及南亞的跨區域聯動上。對於遠離世界主要海洋運輸通道的中亞國家而言,唯有高效陸路交通網絡的搭建和疏通才能改變地緣劣勢、降低交易成本,參與全球分工體系。

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亞洲目前大約有14億人還沒有用上電,12億人沒有通暢的交通,將近10億人不能使用潔淨的水和基本的衛生設施。為了滿足增長的需要,自2010年到2020年亞洲各經濟體在能源、交通、通訊、水利和衛生設施上每年需分別在國別和區域層面投資7470億美元和290 億美元。然而從基礎設施投融資體系看,遠遠滯後。相比現有國際多邊開發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世界銀行(WB)、亞洲開發銀行(ADB),以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等既存在競爭又是有益的互為補充,特別是在融資方面可以進行互助合作,促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亞洲開發銀行(ADB)、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之間可以嘗試聯合出面進行擔保融資,為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及其相關債權增加,以加大融資額度,降低融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贏得國際信用。

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金磚國家新開發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以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與歐洲投資銀行(EIB)等分別簽署銀行合作戰略框架備忘錄,有望在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基礎設施投資上進行專案合作和戰略合作。未來應統籌全球金融資源,積極推動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框架機制的形成。

一方面,單純依靠外匯形式輸出資本將面臨幣種錯配的問題,經常項目順差條件下,以美元輸出資本可能導致本幣的通貨緊縮和低利率。另一方面,優化政府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結構。與國外相比,我國政府融資工具中,貸款等傳統的間接融資工具占比相對較高,而國債和地方債占比相對偏小。2014年末,我國廣義政府總負債中,債務性證券、貸款和貸款性質的金融產品占比分別是31.2%和5.3%。

我國政府間接融資占比偏高的融資結構導致基礎設施建設專案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增大了政府負債的流動性風險和利息負擔,不利於政府債務結構的優化。同時,長期國債占比低、永續國債缺位也不利於債券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增大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難度,與大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相符合。

為此,可以考慮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框架下優先使用人民幣,成立人民幣特別基金或者國際投資基金,發放人民幣銀團貸款和人民幣債券等。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