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CPI和PPI資料折射中國供需兩側提質持續發力

上海
2017-01-11 10:39

已收藏


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發佈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0%,年漲幅重新回到"2"時代;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4%,降幅較上年的下降5.2%明顯縮小。

多種價格資料顯示,中國供給側改革持續發力,同時國內需求亦在不斷提質,為經濟調整提供更充分的基礎。

自2016年9月PPI同比由負轉正以來,工業生產者價格延續連漲態勢。2016年12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5%。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評價,受匯率波動等多因素影響,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部分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時,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係逐步改善。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作為有先導作用的價格指數,PPI持續上升反映供求關係的轉變,經濟運行出現明顯的企穩跡象;同時,工業產品價格上升帶動市場需求的回暖,促進工業生產加快。在這樣的基本面下,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得以提升,企業利潤逐漸改善,經營壓力得到緩解。

2016年全年,中國CPI上漲2.0%。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這一價格漲幅低於"2016年物價漲幅在3%左右"的宏觀調控目標,屬於溫和通脹,而結合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宏觀經濟企穩回升看,當前物價水準和經濟形勢總體匹配較好。

從全年來看,儘管在一些月份鮮菜、豬肉等食品價格對CPI的影響較大,甚至成為"主力軍",但代表著居民更深層次需求的醫療、旅遊、交通、通信等非食品類商品價格的穩中有升,對CPI的影響逐漸顯現。

2016年12月,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等價格分別同比上漲4.6%、4.0%、2.3%,快於食品價格增速。從全年看,家庭服務、醫療保健等價格漲幅亦快於食品價格增長。

在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看來,非食品類商品價格的上漲,一方面說明相關領域的供給側、市場化改革正在推進當中,相關改革為中國企業減負;另一方面,居民對相關商品、服務的需求提升,這既源于居民收入水準的穩步提升--"能消費",也源于居民開始重視更好的服務和商品--"願消費"。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供需兩側改革提質持續發力,2017年CPI及PPI資料亦將隨之呈現積極的變化。

受訪專家認為,2017年PPI總水準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輸入性通脹因素顯現及國內經濟持續企穩向好,工業生產有望進一步擴張。在中國推進供給側改革及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經濟不會呈現明顯過熱,工業領域價格上漲不會太大。同時,隨著國內需求回升、工業領域價格上漲傳導至消費端,CPI漲幅亦將比2016年略有擴大,總體仍在溫和區間。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