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江特電機發佈2019年業績快報,公司營收同比下降12.42%至26.42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0.52億元。由於2018年已巨虧16.6億元,江特電機在業績快報中提示:“公司股票將在2019年度報告公告之日起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上市以來不斷融資嘗試跨界轉型的江特電機,如今卻面臨退市風險,誰之過?
主業不強玩跨界
上市初期,江特電機曾一心要做大做強主業。
2007年,江特電機IPO募集2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大功率變頻調速等特種電機製造自動化建設專案”;2011年7月,公司定增募資3.74億元,其中2.4億元用於“變頻調速高壓電機和高效率高壓電機技術改造項目”,8071萬元用於“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建設項目”。
據彼時江特電機的預計,上述項目達成後,每年將增加近10億元營收,增厚利潤近1億元。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令江特電機措手不及,募投專案效益遠未達預期。2007年至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從3.45億元增長至7.93億元,歸母淨利潤則在3000萬至6000萬元間浮動。
江特電機決定跨界轉型。
身處有“亞洲鋰都”之稱的宜春,江特電機便將當時火熱的鋰電作為跨界標的:一方面,購入多處鋰礦,在宜春擁有6處探礦權和4處採礦權,礦區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在2014年7月拋出10億元定增方案,用於投資“年采選120萬噸鋰瓷石高效綜合利用項目”(下稱120萬噸項目)和“年處理10萬噸鋰雲母製備高純度碳酸鋰及副產品綜合利用項目”(下稱10萬噸項目)。江特電機當時預計,這兩個項目建成投產後,年均淨利潤合計近2億元。
不過事與願違,據江特電機公告,120萬噸專案因環保政策趨嚴、市場需求下降等原因,產能縮水至60萬噸;原本18個月的建設週期,直至2018年3月才完工試產。而10萬噸項目雖於2016年年底建成,但到2019年依然因“製造技術處於不斷優化過程中”而“未達到預計收益”。
事實上,江特電機在宜春收購的鋰礦為鋰雲母礦,相比主流的鋰輝石,不僅品位低且提鋰成本高。為此,江特機電投資1.87億元入股澳大利亞Alita公司,確保進口鋰輝石精礦的供應。但Alita公司卻出現經營虧損,導致資不抵債,進入破產重組程式。破產重組協定生效後,江特電機對Alita公司的股權投資損失約為1.52億元,將計入2019年度損益。
公司2019年半年報顯示,6個募投項目中已有5個達到可使用狀態,但均未能達到預計效益。
並購落下後遺症
2015年,在補貼政策的“東風”下,江特電機又跨界新能源汽車製造業。
當年9月,江特電機以現金和股份的方式,作價6億元收購杭州米格電機有限公司(下稱杭州米格)100%股權,後者評估增值5.2億元,增值率為643.35%。同月,江特電機又啟動對九龍汽車的收購,斥資29.17億元。據2015年的公告,九龍汽車淨資產帳面值4.85億元,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值為29.12億元,增值額為24.27億元,增值率為500.51%。兩筆並購共形成15.56億元商譽。
得益於上述收購,2016年,江特電機的營收從2015年的8.93億元增至29.85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翻兩番,由0.39億元增至1.97億元。2017年,江特電機營收超過33億元,淨利潤達2.8億元。其中,九龍汽車貢獻過半營收和大部分淨利潤。江特電機為發展新能源汽車,還先後收購了數家與汽車相關的海外公司,並在上海成立了汽車設計公司。
成也“九龍”,敗也“九龍”。2015年至2017年,九龍汽車扣非淨利潤分別為3.5億元、1.8億元和2.3億元,雖然總額達成7.5億元的承諾業績,但後兩年下降明顯,業績承諾完成率僅為73.63%和76.31%。到了2018年,九龍汽車虧損1.2億元,同比下降157.98%。受此影響,江特電機對收購股權產生的商譽計提10.98億元減值準備,直接導致江特電機2018年巨虧16.6億元。
九龍汽車經營狀況每況愈下,江特電機只能“忍痛割肉”。
2019年12月,公司公告稱,將九龍汽車100%股權作價5.13億元轉讓給揚州市江都區仙女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仙女建設”)。公告顯示,九龍汽車的評估價值為11.50億元,交易將導致江特電機發生處置損失5.31億元。
深交所就此下發關注函,要求江特電機說明九龍汽車的相關情況。據江特電機回復,九龍汽車2019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車僅售出96輛,毛利率低至-2043%;此外,九龍汽車2015年前7個月收入9.3億元,毛利率為15.98%,但全年收入卻高達26.9億元,毛利率也提升至28.12%,並在業績承諾期內維持在同一水準。
歷經數年跨界轉型,江特電機終吞下“披星戴帽”的苦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