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暫停、放棄……在“脫虛向實”政策的指引之下,影視文化類資產正與“資本圈”漸行漸遠。
據上證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約10起涉及影視文化行業的資本運作終止或暫停,這一資料已相當於2016年全年數量的一半。其中,既有觸及重大事項的資產收購,也有補充資金的再融資專案,甚至有部分上市公司尚未披露詳細的方案,其資本運作便“胎死腹中”。
在投行人士看來,影視、文娛類資產由於資產不透明、業績波動大、眼球效果顯著等原因,容易被資本市場“誤解”而難以獲得合理估值,並購甚至會導致股價泡沫化,而一旦泡沫戳破,或業績不達標,相關公司及投資者常常損失慘重。
“尤其是當下政策宣導‘脫虛向實’,無論是監管約束,還是資產自身情況,以及市場認同度,都不適合上市公司大肆涉足影視、文娛業務。因此,涉及影視、文娛類資產的重組、定增等資本運作‘熄火’,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滬上某私募人士表示。
“資本+影視”運作頻頻折戟
提起影視、文娛行業的資本運作,趙薇對萬家文化的操盤可謂近期最知名的案例。在經歷了前期追捧、後期質疑、變更方案不謀求控制權後,趙薇最終還是沒能“退而求其次”地當個小股東,無奈放棄了萬家文化5.04%股權的受讓。就此,萬家文化的“明星資本”大戲慘澹落幕。
事實上,萬家文化折戟“娛樂圈”並不是孤例。東方網路4月8日公告稱,公司擬對重組方案進行調整,放棄對嘉博文化100%股權的收購,後者正是由許晴、陳建斌、王學兵、蔣勤勤等一眾“明星股東”控制的影視類公司。對於調整原因,公司解釋為“標的資產所在市場、政策發生變化”。
與之類似的案例還有共達電聲。早在2015年12月,公司宣佈擬作價41.2億元收購春天融合及樂華文化各100%股權。此後,在申請延期回復證監會的回饋意見後,公司撤回並調整了方案,僅僅保留了樂華文化一個收購標的,而放棄了春天融合。然而,這一方案最終依然未能成行,公司於今年2月23日宣佈終止方案。
鑫科材料也於3月29日公告稱,由於未能完成收購交割的全部先決條件導致逾期,公司終止收購天馬影視29.9%的股權。這已是公司近期第二次“折戟”於跨界加碼影視業務。
對於重組失利的原因,相關公司大多提及政策環境、行業變化,但如此集中的方案“折戟”,不得不令市場對影視、文娛行業的資本運作心生擔憂。
“不僅是跨界進入影視、文娛行業的管道收窄,現有的影視、文娛類上市公司要想進行大規模的再融資,也幾乎不可能。”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尤其是再融資新規出來後,更令這類公司募資難上加難。
以印紀傳媒為例,公司3月18日宣佈,終止原計劃募集不超過25億元的定增方案,計畫中的有線網路的家庭互聯網平臺、電影電視劇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募投項目將使用其他資金。對於終止原因,公司表示,考慮融資環境變化、融資時機等因素,結合公司財務狀況,決定終止此次定增。
“前車之鑒”警示新進者
“作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內容,影視、文娛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有些公司也因此借勢進入資本市場。但是,市場對於這樣的輕資產公司估值尚不夠理性,加上一些明星效應、過高的業績承諾,估值過高甚至泡沫化的情況並不少見。”上述投行人士稱。
在其看來,影視、文娛類公司本身業績波動大,如果僅憑未來三年的高業績承諾買入,未來一旦不達預期,很容易形成減值損失,對收購方的業績將造成巨大影響。
事實上,其所言的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出現。例如,華誼兄弟此前收購廣州銀漢時,交易對方曾承諾,廣州銀漢2016年扣非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低於1.86億元,而當期實際完成金額僅為1.18億元,遠不及此前預期。
據記者觀察,高價並購後受累於“並購後遺症”的公司並不少見,其中影視、文娛領域的標的占比不低,如天潤數娛、天神娛樂等均在2016年遇到了類似華誼兄弟這樣的並購標的業績不達標的問題。
對此,監管層已經予以關注。早在2016年5月,市場就已傳出“收緊對影視遊戲行業並購重組的監管標準”的消息,儘管監管層後續表示“再融資和並購重組相關規定及政策沒有任何變化”,但隨後,一系列頗為知名的影視、文娛類公司重組相繼遭遇“流產”,以及在具體案例的審核上,監管層對影視、文娛類的並購重組嚴加把控,高估值、經營模式、盈利能力、業績波動合理性、影視專案儲備計畫、財務狀況等諸多細節問題屢屢在回饋問詢中出現,無不向市場傳遞出監管趨嚴的信號。
有市場人士表示,目前監管思路和方向已非常明晰,相關仍在運作的涉及影視、文娛行業的資本事項,或將面臨更加嚴苛的審核,不排除對部分方案勸退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確有部分公司涉及影視、文娛類資產的收購“拖延”甚久。最新的一個案例便是,長城影視早在2016年12月宣佈的收購首映時代、德納影視各100%股權之事宜,直至今日才披露重組草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