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再融資新規滿月 A股定增市場“模樣大變”

中国证券网
2017-03-20 09:51

已收藏

再融資新規滿月 A股定增“瘦身”明顯

再融資新規推出月餘,A股定增市場已“模樣大變”。

上證報資訊統計資料顯示,自2月17日以來的短短一個月內,已有46家上市公司終止再融資方案,36家對再融資方案進行調整,而同期新啟動定增計畫的公司僅有十家。另一邊,可轉債、優先股、企業債等融資模式迅速升溫,如貴陽銀行啟動優先股方案,另有14家公司有意推出可轉債,更有1944.5億元的企業債蓄勢待發。

在資深業內人士看來,上述變化正是監管層意圖的實現,近年來快速膨脹的定增市場正逐漸回歸理性和正常狀態,而諸如可轉債、優先股等多樣化的融資工具則將發揮其應有效用。尤其是在新一批定增批文遲遲未見,可轉債審核有所提速的背景下,預計A股的再融資格局還將繼續分化。 定增遇冷

過去的一個月內,已有46家上市公司終止再融資方案,36家對再融資方案進行調整。儘管部分公司並未明確具體原因,但“市場因素”、“政策因素”等表述已頻頻出現在終止公告之中。

“監管思路已非常明確,我們的定增業務正在謀求轉型,合適的並購項目、可轉債都是方向。”滬上某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

該私募所面對的情況正是市場變化的微觀寫照。2月17日推出的再融資新規在定增定價機制、融資規模、時間間隔、公司資質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上證報於2月20日刊發的《新規重塑再融資生態 1749億定增或按“暫停鍵”》一文就明確提出,新規波及的上市公司至少有86家,其共計劃定增募資1749億元。

情況的確如此,過去的一個月內,已有46家上市公司終止再融資方案,36家對再融資方案進行調整。儘管部分公司並未明確具體原因,但“市場因素”、“政策因素”等表述已頻頻出現在終止公告之中。

如2月28日宣佈終止定增的雲鋁股份明確提出,方案終止與再融資新規有關。公司公告稱,對照再融資新規的規定和監管要求逐項自查,因公司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為2016年10月20日,公司不符合“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的要求,故決定終止定增。

與此同時,調整方案者則更是緊貼新規要求,將定價基準日調整為發行期首日、縮減擬發行股份數量以不超過發行前總股本的20%等,幾乎成了“規定動作”。例如2月17日便宣佈停牌修訂定增方案的深中華A,便在其修訂後的方案中,將定價基準日從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調整為發行期首日,將發行數量從不超過1.263億股縮減至不超過1.103億股,新的擬發行數量又恰好是公司當前總股本的20%。

一邊是此前推出的定增方案密集調整、終止,另一邊是新推出的定增方案大幅減少。資料顯示,2月17日以來,新啟動的定增方案僅有10個,遠低於歷史同期水準。不僅如此,這些方案在設計之初便已參照再融資新規,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定價機制均符合現行規則。

多樣融資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符合條件的公司來說,現在發行可轉債已經比定增要更加容易,加之前提條件已經對公司質地有了初步篩選,市場資金也頗為認同。此外,優先股、配股等融資工具也逐漸發力。

定增市場趨冷,而可轉債、優先股等此前相對受“冷落”的融資工具則重回上市公司視野。有投行人士表示,此前定增門檻低、易操作,沒人願意做可轉債,現在定增收緊,可轉債則有望成為替代部分定增的熱門融資方式。

資料顯示,2月17日以來,已有14家上市公司宣佈啟動可轉債方案,其中不乏長江證券、東方財富、江陰銀行、中南文化等公司的動輒十數億元的融資方案。嘉澳環保則更是終止了此前的定增方案,轉而通過可轉債募集資金。

“近期定增批文下發明顯放緩,可轉債的審核則頗為迅捷,回饋意見的回復難度也較定增稍低。只要發行方條件達標,可轉債很快就能解其資金之渴。”有投行人士分析稱。據介紹,此前,相對於定增幾乎“無門檻”,可轉債發行的關鍵條件主要有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不低於6%、發行後累計公司債券餘額(含公司債與企業債)不超過淨資產的40%、淨資產低於15億元時需要追加進行擔保等。

該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符合條件的公司來說,現在發行可轉債已經比定增要更加容易,加之上述條件已經對公司的質地有了初步篩選,市場資金也頗為認同。

除了可轉債,優先股、配股等融資工具也逐漸發力。例如,貴陽銀行3月7日就宣佈,擬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優先股,融資規模不超過50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補充公司其他一級資本,更好地滿足一級資本監管要求。國軒高科則在3月18日宣佈終止定增方案,轉而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股,募集不超過36億元資金用於新一代高比能動力鋰電池產業化等五項原定增募投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另一項重要融資工具,企業債依然是不少上市公司的心頭好。2月17日至今,已有41家上市公司宣佈將發行企業債,合計涉及融資額高達1944.5億元。

機會何在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過去定增,尤其是三年期定增的參與者很大程度上是倚重“價差”套利,現在套利空間不再,投資機構則應把關注重點放在公司研究上,跟隨上市公司一同成長。

在採訪中,多位元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再融資新規幾乎將以往魚龍混雜的定增套利空間“熨平”,頻繁融資、過度融資的上市公司,以及利用定增定價機制套利的投機者都將被清理出市場,使市場參與者重回公平、理性的投融資環境。

在此情況下,如何滿足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需求,也就成了市場參與各方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定增相比,諸如可轉債、優先股等工具都不受發行間隔限制,目前公司大多會擇其一而用,其實也可以考慮交叉使用。”某投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於資本運作戰略安排較為積極的發行人,完全可以細緻籌畫未來的再融資工作規劃,以及多類再融資工具預案使用的時間表,再融資工具可以按照“可轉債>定增>配股>公開增發”順序使用,此外,優先股則比較適用於銀行業。

該負責人進一步指出,由於資產重組及配套融資不受18個月的時間間隔限制,因此,在符合現行並購監管精神的前提下,上市公司開展產業並購、實現協同效應依然被監管層所鼓勵。

實際上,不少市場人士也都認為,過去定增,尤其是三年期定增的參與者很大程度上是倚重“價差”套利,而非對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現在,套利空間不再,投資機構則應把關注重點放在公司研究上,跟隨上市公司一同成長。

前述私募人士也表示,公司上市自然要融資,過去“吃相難看”的定增套利模式被叫停,包括可轉債、優先股在內的更加市場化的融資方式將脫穎而出,並且,不排除會有更新型的融資工具被市場所青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