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一步,也符合世界人民共用發展成果的美好願景。要實現“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在實現“五通”。通過加強“五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在經濟領域內,加強“五通”要求參與國之間的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構架。
“五通”目標的進展情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三年多的時間內,國際社會經歷了一個從理解、接受到積極參與的過程。在中國的推動和周邊主要國家的積極回應下,“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廣泛贊同和歡迎。與“一帶一路”相伴而行的“五通”目標也取得積極進展。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斷地促進政治互信,方能達成合作新共識。截至2016年9月,已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定。此外,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也對“一帶一路”給予高度評價。“一帶一路”代表了以共建共贏、共擔風險、共用利益為特徵的多邊合作創新模式。這種新合作模式旨在促進全球和平發展,共用紅利。
在設施聯通領域,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已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之一。亞投行的定位是亞洲區域性的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但目前“一帶一路”的參與者已經輻射全球,因此亞投行的業務必然影響到全球。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亞投行可增加和加強本國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促進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就亞洲地區整體而言,亞投行可加快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除了亞洲地區,中歐之間的設施聯通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已經開通了中歐班列39條,逐步形成了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非歐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
在貿易暢通方面,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世界經濟發展以“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為追求目標的新理念取代了西方發達國家單純追求投資方利潤最大化的舊觀念。“一帶一路”順應了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在貿易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相關參與國列出了大把專案清單等待投入;國內的政府和企業積極性更高,很多項目已開始動工,其他一些準備走出去的企業已與部分國家簽署了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
貨幣融通領域開局良好,政府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正在加速建設,其中部分機構已開始運營。中國人民銀行分別與多國央行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定,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政策性銀行更是做了很多貢獻,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民營銀行已經開始在相關參與國進行網點佈局,並開發“一帶一路”金融服務產品。以中國銀行為例,其成功發行的“一帶一路”債券,首次實現四幣同步發行和五地同步上市,開辦了人民幣對哈薩克斯坦堅戈、俄羅斯盧布的遠期和掉期業務。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一帶一路”旨在建立互利互惠共同體,讓廣大民眾共用經濟發展成果。在此背景下,通過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人才往來,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以學術交流為例,國內智庫舉辦“一帶一路”主題論壇及研討會,宣傳政策,還建立了“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及“智庫合作聯盟”,以適應從願景闡釋到實施細節中攻堅克難、問題研究的轉變。
“五通”目標的實現策略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一工程中實現“五通”目標就需要保證各個方面都扎實穩妥地推進。儘管當前“五通”目標的實現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五通”的實現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與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策略指導是不可缺少的。“五通”實現的前提是參與各方必須在一個平臺上自由往來,從而保證“一帶一路”順利推進,進而推動“五通”目標的最終實現。具體來講,應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法制建設,不留法律空白。“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亞歐新的區域合作框架,覆蓋區域廣、涉及跨境投資領域多元化,且專案結構複雜,參與主體繁多,其內部的運作急切需要可以依照的法律、法規與原則。目前,與“一帶一路”有關聯的亞歐非國家已經超過60個,這些國家的法律體系包括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及伊斯蘭法系。不同法系間差別很大,即使同一法系內部也不完全相同。此外,一些國家還存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通過國際慣例統一大家的行為,維護共同的利益。總體而言,這些慣例應無所不包,便於查找,並且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與可行性。其中,慣例的內容應涵蓋貿易、金融、保險、海關、稅務、行業標準、智慧財產權、仲裁等各個方面,並從這些方面對目前已有的國際慣例逐一進行認真梳理。總之,“一帶一路”必須建立在法治化的基礎之上,通過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簽訂一系列貿易和投資協定、成立國際組織、制定國際組織章程等方式來實現。只有實現法治化,才能確保“一帶一路”的最終實現和長期穩定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制定的過程其實也是各國之間加強政策溝通的過程,最終確定的法規也會在未來時期內保證政策溝通的順暢。
二是統籌規劃,防範投資風險。“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大投入、大缺口,空前的大系統工程、空前的投資總額以及難以測算的巨大缺口。第二,大工程、大週期,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主、投資週期長、效益明顯的貿易融資占比過低。第三,大範圍、大風險,跨越三大洲,“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不平衡,文化、法制差異巨大,投資窪地占比較大。第四,沿線國家期望值普遍偏高,“一帶一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受自有資金和融資制約,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出於對中國的信任,這些國家產生了投資衝動,投融資需求面大量多,對投融資依賴程度較大,但短時間內投入過多項目會產生疊加風險。第五,投融資回收難度大,具體表現為缺乏國際投融資實際操作經驗的高精尖人才,國際局勢難以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投融資環境,投融資運用方國家與我國在政治、法制、宗教、安全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對回收投資出現負面影響。基於以上特點,需要對投入的專案列出可行的專案清單,搞清楚每個專案的資本結構及融資方式,並將所有風險加權,再根據我們的風險偏好和容忍度,設立預警線並進行動態調整,對各種不利情況設立預案,並設專門機構和人員進行專業精細化的管理。
三是有效利用資金,科學有序推進。需清醒認識“一帶一路”的“走出去”與過往的“走出去”是不同的。首先,過去完成一單貨物,保質保量就能安全收匯,建立信譽;完成一個工程,保質保量就可大功告成,鳴金收兵。而現在,則需要考慮長期貿易合作、投資安全及專案持續運營的百年大計。其次,過去的兩方貿易合作只需面對一個政府,而這次是外有美國“重返亞洲”“經濟抗衡”的挑戰,內有其他參與國對中國發展的擔憂,所以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障礙和摩擦。因此,資金的有限及有效利用,項目收益及迴圈使用都必須慎重考慮,要分清輕重緩急,科學有序地逐步推進。“一帶一路”整體建設應該如此安排,對每個參與承擔項目的國家也應如此考慮。
四是金融服務要創新,説明企業牽線搭橋。“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需求超出了目前國內外金融機構已有的服務品種,國內外對金融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金融創新要求的呼聲無處不在。金融機構在積極回應的同時,若能夠研究清楚這些需求潛在的問題和風險,並採取相應防範措施,則可以為國家和企業避免損失和麻煩。只有金融大動脈暢通無阻,才能保證經濟大動脈穩健運轉。對於“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創新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頂層設計可以適當放鬆專案投融資的流動性;第二,國有銀行要大力發掘國際資本聯合投融資具體專案;第三,創新投融資新類型——鐵路換大米式的易貨類型投融資,先予後取(先建後用再歸還)式全包類型投融資等。此外,金融服務還應根據需求研發多種大項目融資方式,支援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以促進當地就業問題的解決;建立多幣種支付清算管道,並能為企業資金歸集、保值、增值提供服務;網銀要能夠提供跨時區、跨國家、跨幣種的即時現金支付清算,還要加快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等。
五是真誠搭幫合力,避免惡意競爭。參與“一帶一路”的各類企業不能發生內訌,杜絕互相壓價打亂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在國內首先實現企業間的“五個互通”(資訊、戰略、行動、成果和教訓及時互通),形成合力。需要注意的是,選擇項目承建方是多管道的,資金籌集也是全球範圍配置的,所以要提高硬實力,避免高端設計讓發達國家控制,低端勞務被實力比較接近的競爭國家搶了先機;金融業要避免重複開發產品,創新業務要合法合規;產品應合理報價,平等競爭,不挖牆角,更要避免以往紮堆設行現象。
(張燕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原副行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