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家公司登陸科創板,讓科創企業獲得資本助力的同時,也讓市場投資者有了參與企業成長享受收益的機會。
一個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是保險機構。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負責人曾介紹,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資金投資科創板帳面餘額14.94億元。
以較普遍的參與方式——“打新”來說,截至2019年底,共有64家保險機構參與了科創板企業網下配售環節,即網下打新,獲配投入資金20.69億元,最新浮盈15.64億元。其中的資金,既包括保險資金,也包括保險機構管理的業外資金。
5家機構打新投入上億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Wind資料統計,上述64家保險機構包含保險公司、養老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投入資金包括養老險和保險資管公司管理的養老金資金。其中大部分是中資保險機構,也有幾家外資險企,如工銀安盛人壽、交銀康聯人壽、恒安標準、中意人壽。
從單個機構看,打新規模最大的機構,多是自身規模或管理規模較高的機構。
其中,泰康資產參與科創板打新的力度最大,動用資金和獲配量均最多,並遠高於其他保險機構。資料顯示,2019年泰康資產參與科創板網下申購,最終獲配投入資金4.32億元。
從最終獲配投入資金看,一共5家投入上億。除泰康資產外,其餘4家機構分別為平安養老險1.28億、中國人壽1.22億、新華保險1.18億、太保壽險1.06億。
在中小機構中,民生通惠資管公司的打新也較積極,最終獲配投入資金6448萬元。民生通惠資管為中小型保險資管公司,協力廠商業務規模占比較高。早在險資獲准投資創業板時,民生通惠就以積極參與打新而受到關注。
網下申購獲配量,與“運氣”有關,也與機構對新股的報價能力有一定關係。簡單來說,網下打新時,詢價環節給出“有效報價”,是獲得配售的前提。
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從港股和美股等海外市場經驗看,IPO項目發行的核心主要在最後的定價和價格發現,幾類投資者詢價時給出的大致均值、共識的發行價估值,對價格的指引性非常強。而機構投資者的報價,也與其最後獲得配售與否、獲得的配售量等相關。
整體浮盈
個別股票上出現浮虧
上述保險機構合計獲配投入資金20.69億元,最新浮盈15.64億元,浮盈收益率75.6%。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帳面浮盈資料為理論資料:假定各機構網下獲配後,持有股票未減持。實際上,參與網下打新並無限售期,第二日即可賣出,各家機構的實際操作很靈活,真實持股情況與理論資料有一定出入。因此,只能在假定各家未減持,來大致比較各家機構的打新投入及收益情況。
總體上各家的打新資金都為浮盈狀態,並且浮盈金額與獲配投入資金正相關。在假定未減持情況下,各機構打新的浮盈收益率相差較大,最低40%,最高達140%。
起初較高的浮盈得益於科創板作為新興板塊受關注,以及新的更大幅度的漲跌幅制度。
隨著科創板板塊從火熱到理性,各家機構的帳面浮盈有所縮水,一些機構在久日新材、傑普特、卓越新能等個股上為浮虧狀態。
除了打新外,保險機構還可以通過參與戰略配售環節,投資科創板上市公司。證券時報記者梳理Wind資料發現,至少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參與了科創板股票的戰略配售。
這兩家機構參與戰略配售的都是中國通號,獲得配售量一致,均獲配1183.9萬股,投入資金6925.82萬元,最近浮盈1266.77萬元。
中國通號是2019年7月22日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5家企業之一,IPO發行股份數量為18億股,其中戰略配售數量為5.4億股,發行價格5.85元/股,最終戰略配售投資者一共28家。其中,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作為有長期投資意願的大型保險公司而獲得配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