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港交所IPO貪腐傳聞牽出港股“造殼”產業鏈

中国证券网
2019-06-11 16:35

已收藏

10日,一則關於港交所IPO腐敗的傳聞在港股投資圈炸開了鍋:港交所前上市科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在新股審批過程中“放水”,或協助逾30家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過審批。上證報第一時間求證於港交所,港交所回復稱,港交所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上市機構,有既定而有效的內部流程和機制,包括上市審批程式。該行之有效的機制確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誠信和專業操守,包括處理任何不當行為。

據杜克資本投資總監杜先傑介紹,香港IPO審核制度並非“註冊制”,而是“雙重存檔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事實上香港證監會很少干預一般的IPO審批,港交所起主要把關作用。具體到港交所內部,上市第一道審批由上市科執行。在上市科通過後,主機板公司還需接受上市委員會聆訊,創業板公司則直接過關。“在一般情況下,上市委員會很少駁回上市科通過的公司,即使發回重審,二審也大概率能通過聆訊。因此,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2018年,共有218只新股在港上市,創歷史新高;IPO集資額達2880億港元,居全球首位。但是,2018年港股新股破發率也高達70%。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港股打新賺錢難的原因之一,可能跟港股“造殼”“炒殼”有關。

在港股市場,一直存在一批“造殼”“炒殼”的資本玩家,他們推動一家公司獲取上市地位,主要是為上市後操縱股價獲利、“賣殼”鋪路。殼股上市往往伴隨著“圍飛”,即坐莊炒股,也就是上市時參與配售的股東全由莊家控制,在高度控盤的情況下,莊家很容易操縱股價謀利。據悉,一次“圍飛”操作,莊家出資千萬甚至上億,獲利往往以倍數計。

“在造殼專案的實操中,莊家對於時間週期有嚴格規劃,上市審批是其中不確定性最大的一環,莊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杜先傑告訴記者。

據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曾經有一家香港本地餐飲集團遞交上市申請,上市科回饋要求公司對食材的採購流程和物流倉儲進行整改。若完全達到合規要求,公司可能要為此耗資上千萬,上市進程也將推後半年以上。找上市科有關人士通融後,公司只稍作整改並承諾未來改進,即被“放行”。

有市場人士稱,傳聞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層”在過去幾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築股和餐飲股IPO的審批。

“在所有IPO審批中,本地建築股和餐飲股是莊家‘造殼’的首選,因為這兩類公司業務雷同、競爭充分,最依賴上市科的主觀判斷。而且,一般情況下這兩類公司很難在其他交易所上市。”杜先傑表示。

上證報梳理資料發現,2013年至2018年在香港上市的建築、餐飲股共有123只。截至6月6日,其中89只是股價低於1港元的“仙股”,更有14只的股價不到0.1港元;85只上市以來累計漲幅為負,跌幅超過80%的達18只;93只籌資淨額不到1億港元,50只是不需要經過上市委員會聆訊的創業板股票。此外,有15只在過去6年裡第一大股東發生了變更。

儘管港股IPO曝出醜聞,但多位市場人士向上證報記者表示,個別監管執行者出現問題,並不會影響他們對香港上市制度的信心,交易所前線審批仍有其優越性。“無論是核准制、註冊制,還是雙重存檔制,只有令上市審批這一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才可能最大限度杜絕上市過程的尋租舞弊。”杜先傑稱。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證監會、港交所一直在努力根除“殼股”毒瘤。2018年6月,港交所曾就借殼上市、持續上市準則等進行過諮詢,其中提出的三條打擊“殼股”的舉措就包括從嚴IPO,嚴防“造殼”。此前,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還曾就建議改善上市監管決策及管治架構進行聯合諮詢。

6月10日,港交所股價並未受到傳聞影響,走勢非常強勁,收盤報收258港元,大漲2.95%。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