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港交所上市新規運行已滿一年的背景下,香港生物科技板仍是科創板重要的競爭對手。由於已經搭設紅籌架構、希望開拓國際市場等原因,部分生物醫藥類企業依舊將海外市場作為上市目的地首選。
紛紛啟動回A計畫
自科創板推出以來,意欲通過科創板市場完成“H+A”佈局的港股上市公司逐漸增多。君實生物於2018年12月24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是港交所生物科技IPO新政推出後上市的企業。截至目前,君實生物尚處於虧損狀態,不過以目前H股股價計算,君實生物總市值超過200億元,符合科創板上市的第五套標準。
對於這些考慮“H+科創板”上市模式的企業,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除了科創板落地的進度超出預期展現出吸引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H股內資股暫時無法實現流通,而通過“H+科創板”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發表網誌也提及,上海推出科創板,會讓新經濟上市的蛋糕越做越大,香港也會同樣受惠,比如有一些企業會考慮“H+A”的雙重上市安排。
除了上述採取“H+科創板”模式的公司以外,港股上市公司微創醫療分拆間接控股子公司心脈醫療赴科創板上市,也是港股公司回A的案例之一。另外受理企業中,也有放棄港股直接轉投科創板的公司,比如海爾生物醫療就終止了發行H股股票的計畫,改赴科創板上市。
上市資源競爭仍然激烈
在科創板展現吸引力的同時,交易所之間對於優質標的公司的爭奪依然激烈。
Wind統計資料顯示,截至5月28日,共計有27家生物醫藥領域的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絕大多數採用第一套上市標準,目前尚沒有未盈利的生物醫藥類公司申報科創板IPO。
從目前未盈利企業選擇上市目的地的情況看,香港仍是重要的選項。港交所資料顯示,至今年4月底,上市新規生效以來香港市場共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發行新股,包括沒有營業收入的7家公司。另有1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已遞交了IPO申請。
華泰證券醫藥生物分析師代雯表示,整體而言,科創板借鑒了美國、香港等成熟市場的經驗,制定了分層次的上市條件,上市市值及財務標準的條件更為多樣化,標準高於香港市場及美國市場。
按照科創板規則,對於尚無營收的醫藥生物類企業而言,只能按照第五套標準申請,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對於有營收未盈利的企業而言,則可以選擇第二至第四套標準,但均需滿足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
比較而言,這一標準要高於港交所的要求。港交所的核心要求在於: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即已通過一期臨床試驗,並且主管部門不反對開展二期臨床試驗等。
多重因素影響企業選擇
談到上市目的地的選擇,一家已有產品進入臨床二期的醫藥創新企業人士坦言,公司此前已經搭建了紅籌架構,因此不想更改上市的路徑,首選目的地仍是香港。
據瞭解,在上海張江生物醫藥類企業聚集地,有相當一部分生物醫藥類企業均搭建了紅籌架構。一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人士分析表示,對於這部分企業而言,雖然科創板允許尚未在境外上市的企業以紅籌模式申請上市,但是市值及財務指標“門檻”較高。而若要拆除紅籌架構轉投科創板,又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因此這類企業大多持觀望態度。
同時,一些企業也透露,除了希望儘快完成融資以投入研發以外,公司自身的定位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希望拓展海外市場,那麼港股或者納斯達克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如果更看重內地的政策紅利,則傾向於科創板。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分析,境內上市費用較低,投資者對科創企業較熟悉,易於理解公司商業模式,是科創板的優勢所在。短期看,科創板各項機制監管成熟度與納斯達克仍有差距,紅籌架構、VIE架構公司對境外市場更為信任;但長期看,隨著上市制度不斷完善,更多中概股企業將加入到回歸大潮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