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漸行漸近,所有資管產品都向市值法估值的模式靠攏,原本在淨值化道路上已遙遙領先的公募基金轉眼間處於百舸爭流的時代浪潮中。在百萬億資管格局重新洗牌,淨值產品即將成競爭紅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該何去何從?
3月19日,聯訊證券宏觀研究團隊發佈公募基金展望專題報告,在研究公募基金二十年發展的基礎上,分析其在當前環境中所具備的優劣勢,進而提出公募基金未來的轉型策略。
公募二十年:股市驅動轉為貨幣與債券驅動
公募基金經過二十年的規模擴張,其發展引擎經歷過一次明顯的轉換,即從股票市場驅動轉向貨幣與債券市場驅動。
1998年至2013年屬於股市驅動階段。
這一時期,股票加偏股基金是公募的主要組成部分,兩者長期佔據公募總規模的80%以上。此時,政策紅利呈現鼓勵基金產品創新與增加市場參與者兩個維度,加之2006年之後,股票市場快速走牛,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標的的股基和偏股型基金財富效應顯現,居民和機構都加大股基和偏股基金的投資,從而給公募帶來了第一次的大規模擴張,管理規模迅速飆升至3.2萬億。
伴隨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衝擊,股基和偏股基金的淨值大幅回撤,財富效應消失。在虧損被套、基金管理人違規交易、老鼠倉頻發的背景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開始回落,股基和偏股型基金增速開始停滯不前。
2013年後,公募基金屬於貨幣與債券市場驅動階段。
貨基和債基成為這一時期公募擴張的主要動力,一方面,在錢荒的背景下,貨幣市場利率沖高,貨基收益率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創設出諸如餘額寶等產品,使貨基規模進一步增長;最為重要的是,2014年後的金融與經濟環境給了公募發展的機會。
此時,央行偏緊的貨幣政策開始寬鬆,流動性大量釋放,對銀行來說,與其直接給風險較大的實體企業貸款,不如投資具有免稅優勢、便於流動性管理、風險更低的公募基金以及賺錢效應強且剛兌的同業理財、券商資管計畫等金融產品。2014年後,公募的債基和貨基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公募第一大類品種。
到2018年1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已超過12萬億,雖然發展迅速,但公募的發展呈現明顯“重機構輕零售”的結構特徵,對未來長期發展不利。因為對機構的依賴和寬鬆貨幣政策與監管環境密切相關,如果後期流動性收緊,監管趨嚴,上游銀行擴表受到制約,公募管理規模自然也會受到牽連。
不可小覷的監管衝擊 資管新規下公募基金優劣互現
嚴監管防風險在2016年底成為金融政策的主基調,央行開始收緊流動性,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對公募基金,尤其是貨基、債基衝擊不小。
監管是如何衝擊公募基金規模的呢?
首先是監管對存單發行規模做出了限制;其次是流動性匹配率和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對公募規模約束;再次是同業風險暴露對公募基金規模直接做了硬約束;最後是在貨基受到管控後,短期理財基金也隨之受到監管層的關注。
表面看,資管新規對公募基金有利,因為金融產品在相同的淨值型產品平臺競爭,公募基金由於已在淨值管理上耕耘多年,無論是投研能力、產品設計經驗,還是中後期支援都遠勝其他產品。但有幾個問題基金公司需要考慮。
第一是剛兌打破有緩衝期,緩衝期內面臨預期收益型產品競爭的壓力不會小,且在此期間,同業去杠杆會對公募基金規模產生負面衝擊;第二是管道端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業收縮的大背景下,所有的資管產品均會瞄準零售端,競爭壓力無疑是加劇的,且公募基金最大的劣勢在於沒有直銷網點,依賴於銀行、券商和協力廠商平臺等代銷管道;第三是資管新規後,短期對銀行來說,發行類貨幣形式的產品更合意。
那麼,公募基金與其他資管機構相比,有何競爭優劣勢?
以券商資管為例,首先,券商有協同優勢,包括券商的投行、經紀業務,可以利用投行和營業網點的資源,這是公募基金沒有的。其次,券商定向資管產品更靈活,公募基金由於合規、風控還有資本金約束,尤其是在基金子規模被淨資本指標約束後,在滿足銀行客戶不同類型的需求時,可能力不從心。
公募基金的優勢也顯而易見,首先,公募主動管理能力較強,且投研體系完備;其次,公募免稅相對於其他類型的資管機構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最後,公募的公信力,同業合作的時候,在銀行的風控方面佔優勢。
未來轉型策略:做強權益委外 從輸出產品到輸出服務
聯訊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向中國財富網表示,公募基金未來轉型策略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打造優秀的權益投研團隊,做強權益委外。在銀行自身難以迅速提高投研能力的背景下,權益類委外可能是未來比較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權益投資強大與否在於背後是否有強大的投研團隊支撐,現在傳統的公募基金一般採取“固定薪酬+浮動業績提成”的薪酬體系,其中固定工資高,浮動業績提成少,容易導致優秀的人才轉向私募基金。如何調整激勵機制,提高後端報酬,留住核心基金經理,是每個公募基金都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大問題。
第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出於客戶對兼具穩定性、流動性和相對較高收益率的淨值型產品的需要,中短期限的債基可能會迎來一輪黃金髮展期。另外,FOF/MOM產品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第三,管道下沉,從輸出產品到輸出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30多萬億,如耕耘得當,無疑是非常大的蛋糕。雖然目前已有不少公募基金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覆蓋,但收效甚微,因為過去的服務都是以產品為中心,沒有解決客戶的痛點和需求,只是聚焦於輸出產品,而沒有輸出服務。對公募基金而言,改變過去銷售產品的傳統思維至關重要,只有將自己打造為中小行綜合諮詢服務的提供商,抓住客戶痛點,以客戶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管道下沉,形成競爭優勢。
總之,要具有行業領先的主動管理能力和強大的投研服務輸出能力,才能持續獲得銀行、保險等大資金的青睞,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同時,打造難以複製的資產管理能力應在權益、轉債、衍生品對沖等領域下功夫,這一塊可以拉開差距,也最容易積累品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