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儘管“白龍馬”被絆了一跤,但A股的“冰與火之歌”仍在上演。截至12月17日,今年以來上證綜指累計上漲5.24%,上證50指數累計大漲23.32%,創業板指數則累計下跌9.08%。
多家公私募基金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認為,2018年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形勢決定了股市整體向好;供給側出清、舊動能淘汰與新動能崛起決定了股市結構性分化;流動性穩健中性、去杠杆繼續推進決定了股市延續慢牛行情。風格方面,是價值龍頭和優質成長龍頭的績優“二重唱”,關鍵因素在於業績增長。
四大增量資金助力
今年上半年,對於“價值投資的春天來了”這一判斷,私募基金經理張朝(化名)當時一直不願接受。憑藉兩年前成功躲過股市大幅波動時建立的自信,今年5月,張朝堅信白馬藍籌只是“曇花一現”,應加大成長股的配置。然而,迎接他的卻是小票頻頻閃崩、白馬一路高歌,這讓他措手不及。當時,張朝還不明白到底是市場矯枉過正,還是A股風格已經轉向。但在當前時點,張朝已經和很多基金經理一樣,不僅接受了現實,而且相信“價值投資的時代來了”。
在不少基金經理看來,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為2018年的A股走勢定下了主基調。星石投資合夥人、首席策略師劉可分析,從需求側角度看,消費仍是最重要驅動力;出口受益於國外經濟復蘇;房地產、基建投資可能下滑但幅度不大,製造業投資有望回升,因此整體經濟韌性依然強勁。從供給側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減法向加法過渡,去產能、去杠杆繼續推進的同時,補短板力度逐步擴大,新動能正快速成長。
從通脹角度看,銀華基金研究部總監董嵐楓預計,2018年將呈現通脹溫和、貨幣政策穩健、利率緩慢下行、投資增速下行、經濟增長結構出現調整的情況。經濟動能的新增長點不斷湧現,如中高端消費、創新和綠色低碳等領域,這有利於經濟保持穩定。
“從就業、通脹、國際收支、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2018年都不太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援。”泰達宏利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彥傑表示,預計出口和消費是經濟比較有力的支撐。
基於此,2018年A股有望繼續演繹結構牛市。建信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姚錦認為,“整體上看,2018年經濟增長波動不大,但在企業微觀層面積極信號顯著增多,可能會出現宏觀和微觀資料及景氣的背離,A股將繼續按照經濟轉型方向演繹結構性牛市。”
哪些增量基金將助力A股?業內人士預計,可能存在四股力量。首先是銀行資金。2018年融資需求增速將明顯回落,利率水準有望回落,銀行資產端壓力可能逐步顯現,將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其次是居民資金。嘉實基金首席策略師、嘉實主題混合基金經理方晗分析,A股賺錢效應逐步回歸、房地產市場冷卻、資本流出途徑缺乏等因素,可能促使居民財富重新回歸A股市場。此外,資管新規也可能動搖隱性剛兌預期支撐下的銀行理財吸引力。王彥傑表示,樓市調控和理財產品監管趨嚴可能促使部分資金流向股市,預計2018年初A股會有不錯表現。
三是保險保障類資金。基金人士認為,中國保險保障類資金的絕對規模持續穩定擴大,這類資金將按照一定比例投資股市,帶來持續的增量資金。
四是海外資金。A股正逐漸變成開放市場,特別是在納入MSCI指數後,不僅被動配置資金將進入,主動管理資金也有望加大對A股的配置。
“整體來看,2018年A股資金面不會太緊,全年增量資金預計達5000億元左右。市場保持健康上漲的概率仍較大,結構性機會較多。”董嵐楓說。方晗預測,2018年上證綜指有望繼續錄得10%左右的正收益,機會主要來源於2018年二季度之前,企業盈利尚在高位,流動性環境不太可能在年初驟然收緊,美股、港股等主要境外市場依然處在全球經濟擴張和資本積極配置的樂觀氛圍下。
市場穩定性逐漸顯現
2017年市場風格呈現兩大特點:從盤面上看,偏向於大盤股;從業績上看,偏向於績優股。針對第一個特點,劉可判斷,目前我國的去產能和行業出清已接近完成,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將逐步轉移到去杠杆和補短板,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正是我國經濟創新所在。從盤面上看,市場風格會逐漸模糊,無論是大盤股還是小盤股,都會有投資機會,關鍵在於業績持續增長的支撐。
針對第二個特點,他認為,一方面,從國內看,今年以來監管層相繼出臺了減持新規、再融資新規等措施,引導市場走向價值和理性;另一方面,從國際看,外資正逐漸增配A股,這將給市場帶來成熟的投資理念。因此,資金偏好績優股的特點不會改變。
不過,相較2017年的“一邊倒”,2018年機會可能更為均衡。富善投資表示,經歷了一年多的分化,一些100億元至500億元市值的公司估值已經回到合理水準,甚至低於歷史均衡水準,部分公司內生成長性優異,這樣的標的大概率會在未來獲得超額收益。姚錦認為,風格緩慢趨於均衡,價值龍頭和優質成長龍頭配置價值並存。價值龍頭大盤股核心資產特點仍在,但要更關注盈利增長部分;優質成長龍頭的彈性較大,尤其是一些政策、投入以及行業景氣度明確的新興領域有可能率先向上重估。
估值方面,上海景林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蔣錦志表示,從歷史綜合比較來看,目前藍籌指數估值處於歷史中值水準;與全球其他市場指數比較,滬深300、MSCI中國指數估值並不高。按2018年的估值預期,大部分藍籌公司估值是合理的。也有一些中小市值子行業龍頭公司越來越有價值,但很多中小公司估值過高,股價可能繼續下跌。近期出現的藍籌股調整是一個好現象,給未來股價增長留出了空間。
佈局方面,不少基金人士繼續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方晗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第三年,看好與“補短板”相契合、代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並且技術上、成本上、規模上具備一定全球競爭力或擁有獨一無二市場優勢的領域,這包括但不局限于先進製造業、高精尖科研創新、居民消費升級、綠色生態環保等領域的行業和公司。
從業績角度看,華安基金投資研究部高級總監楊明認為,2017年市場上漲包含了“業績提升”和“估值修復”的按兩下,2018年更多是依靠上市公司業績驅動。市場將繼續呈現結構性行情,其中盈利繼續改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的企業,如果估值合理,其股價仍具有穩定上揚的中期趨勢。
董嵐楓分析,金融板塊方面,資金入市將帶動券商業績超預期,銀行資產品質改善有望帶來銀行企業盈利改善;消費服務板塊方面,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回升,中高端消費有望繼續超預期;資訊科技板塊方面,消費電子、傳媒娛樂、5G通信等新技術落地將帶來資訊科技企業的業績超預期。
中融基金表示,看好有良好盈利增長空間或核心競爭力的板塊。首先是科技板塊,目前國家大力推動智慧製造業,晶片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龍頭股有較好空間。其次是金融板塊,特別是保險股,這是因為其行業發展空間廣闊,公司經營轉型卓見成效,導致估值提升和利潤增長的“大衛斯按兩下”。第三,消費龍頭股在2018年仍有機會,其盈利增長空間非常穩定和確定。此外,週期股的機會也值得關注。
從產業政策角度來看,當前產業政策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已經到了空前力度。近年來,對大資料、人工智慧以及研發、創新的政策出臺密度越來越大,產業政策從頂層指導到落地都已全面鋪開。
王彥傑指出,未來A股市場雖然短期波動不可避免,但長期來看已在向成熟市場靠攏,成熟的監管和市場結構改變會讓市場穩定性逐漸顯現。
警惕海外“灰犀牛”
對於2018年A股市場面臨的風險,基金機構幾乎同時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2018年最大的‘灰犀牛’可能出現在境外金融市場,確切地說是進入第九個牛市年頭的美股市場。”方晗表示,美股的主要指數均已達到歷史級的高位水準,僅次於1929年“大蕭條”時代和1999年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水準。較高的估值意味著投資者在配置權益資產時索取的風險補償過低,需要較高的盈利和經濟預期匹配來支撐這一估值水準。
董嵐楓認為,2018年的“黑天鵝”或者“灰犀牛”主要來自於海外市場,特別是美股市場。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互聯互通機制下,A股和海外市場的聯動性在提升。
具體來看,2018年美股的風險可能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美國減稅政策雖勉強獲得通過,但中期選舉仍具有不確定性,可能造成美股波動。二是美國經濟復蘇並不牢固,但美聯儲仍尋求貨幣政策正常化。如果明年美國通脹超預期,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緊縮的貨幣政策會對美股估值產生較大壓力。三是減稅政策的實際效果是否如預期樂觀尚不可知,如果減稅政策落地後美國投資和資本回流不如預期,將對美股產生較大衝擊。“上述情況無論哪一種發生,導致美股出現深度回檔,則一定會對A股產生衝擊。”董嵐楓說。
除了美股,2018年海外也存在其他風險點。劉可指出,繼美聯儲加息和縮表之後,加拿大、英國、韓國央行先後宣佈加息,此外歐元區也在漸進地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但是目前國內利率已有較大幅
度上漲,國內外利差處於高位,因此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相對可控。
王彥傑建議,2018年投資者要有警覺性,意識到股票估值並不低,在風險較高的市場裡更需要保守配置。
多家公私募基金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認為,2018年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形勢決定了股市整體向好;供給側出清、舊動能淘汰與新動能崛起決定了股市結構性分化;流動性穩健中性、去杠杆繼續推進決定了股市延續慢牛行情。風格方面,是價值龍頭和優質成長龍頭的績優“二重唱”,關鍵因素在於業績增長。
四大增量資金助力
今年上半年,對於“價值投資的春天來了”這一判斷,私募基金經理張朝(化名)當時一直不願接受。憑藉兩年前成功躲過股市大幅波動時建立的自信,今年5月,張朝堅信白馬藍籌只是“曇花一現”,應加大成長股的配置。然而,迎接他的卻是小票頻頻閃崩、白馬一路高歌,這讓他措手不及。當時,張朝還不明白到底是市場矯枉過正,還是A股風格已經轉向。但在當前時點,張朝已經和很多基金經理一樣,不僅接受了現實,而且相信“價值投資的時代來了”。
在不少基金經理看來,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為2018年的A股走勢定下了主基調。星石投資合夥人、首席策略師劉可分析,從需求側角度看,消費仍是最重要驅動力;出口受益於國外經濟復蘇;房地產、基建投資可能下滑但幅度不大,製造業投資有望回升,因此整體經濟韌性依然強勁。從供給側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減法向加法過渡,去產能、去杠杆繼續推進的同時,補短板力度逐步擴大,新動能正快速成長。
從通脹角度看,銀華基金研究部總監董嵐楓預計,2018年將呈現通脹溫和、貨幣政策穩健、利率緩慢下行、投資增速下行、經濟增長結構出現調整的情況。經濟動能的新增長點不斷湧現,如中高端消費、創新和綠色低碳等領域,這有利於經濟保持穩定。
“從就業、通脹、國際收支、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2018年都不太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援。”泰達宏利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彥傑表示,預計出口和消費是經濟比較有力的支撐。
基於此,2018年A股有望繼續演繹結構牛市。建信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姚錦認為,“整體上看,2018年經濟增長波動不大,但在企業微觀層面積極信號顯著增多,可能會出現宏觀和微觀資料及景氣的背離,A股將繼續按照經濟轉型方向演繹結構性牛市。”
哪些增量基金將助力A股?業內人士預計,可能存在四股力量。首先是銀行資金。2018年融資需求增速將明顯回落,利率水準有望回落,銀行資產端壓力可能逐步顯現,將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其次是居民資金。嘉實基金首席策略師、嘉實主題混合基金經理方晗分析,A股賺錢效應逐步回歸、房地產市場冷卻、資本流出途徑缺乏等因素,可能促使居民財富重新回歸A股市場。此外,資管新規也可能動搖隱性剛兌預期支撐下的銀行理財吸引力。王彥傑表示,樓市調控和理財產品監管趨嚴可能促使部分資金流向股市,預計2018年初A股會有不錯表現。
三是保險保障類資金。基金人士認為,中國保險保障類資金的絕對規模持續穩定擴大,這類資金將按照一定比例投資股市,帶來持續的增量資金。
四是海外資金。A股正逐漸變成開放市場,特別是在納入MSCI指數後,不僅被動配置資金將進入,主動管理資金也有望加大對A股的配置。
“整體來看,2018年A股資金面不會太緊,全年增量資金預計達5000億元左右。市場保持健康上漲的概率仍較大,結構性機會較多。”董嵐楓說。方晗預測,2018年上證綜指有望繼續錄得10%左右的正收益,機會主要來源於2018年二季度之前,企業盈利尚在高位,流動性環境不太可能在年初驟然收緊,美股、港股等主要境外市場依然處在全球經濟擴張和資本積極配置的樂觀氛圍下。
市場穩定性逐漸顯現
2017年市場風格呈現兩大特點:從盤面上看,偏向於大盤股;從業績上看,偏向於績優股。針對第一個特點,劉可判斷,目前我國的去產能和行業出清已接近完成,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將逐步轉移到去杠杆和補短板,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經濟正是我國經濟創新所在。從盤面上看,市場風格會逐漸模糊,無論是大盤股還是小盤股,都會有投資機會,關鍵在於業績持續增長的支撐。
針對第二個特點,他認為,一方面,從國內看,今年以來監管層相繼出臺了減持新規、再融資新規等措施,引導市場走向價值和理性;另一方面,從國際看,外資正逐漸增配A股,這將給市場帶來成熟的投資理念。因此,資金偏好績優股的特點不會改變。
不過,相較2017年的“一邊倒”,2018年機會可能更為均衡。富善投資表示,經歷了一年多的分化,一些100億元至500億元市值的公司估值已經回到合理水準,甚至低於歷史均衡水準,部分公司內生成長性優異,這樣的標的大概率會在未來獲得超額收益。姚錦認為,風格緩慢趨於均衡,價值龍頭和優質成長龍頭配置價值並存。價值龍頭大盤股核心資產特點仍在,但要更關注盈利增長部分;優質成長龍頭的彈性較大,尤其是一些政策、投入以及行業景氣度明確的新興領域有可能率先向上重估。
估值方面,上海景林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蔣錦志表示,從歷史綜合比較來看,目前藍籌指數估值處於歷史中值水準;與全球其他市場指數比較,滬深300、MSCI中國指數估值並不高。按2018年的估值預期,大部分藍籌公司估值是合理的。也有一些中小市值子行業龍頭公司越來越有價值,但很多中小公司估值過高,股價可能繼續下跌。近期出現的藍籌股調整是一個好現象,給未來股價增長留出了空間。
佈局方面,不少基金人士繼續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方晗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第三年,看好與“補短板”相契合、代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並且技術上、成本上、規模上具備一定全球競爭力或擁有獨一無二市場優勢的領域,這包括但不局限于先進製造業、高精尖科研創新、居民消費升級、綠色生態環保等領域的行業和公司。
從業績角度看,華安基金投資研究部高級總監楊明認為,2017年市場上漲包含了“業績提升”和“估值修復”的按兩下,2018年更多是依靠上市公司業績驅動。市場將繼續呈現結構性行情,其中盈利繼續改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的企業,如果估值合理,其股價仍具有穩定上揚的中期趨勢。
董嵐楓分析,金融板塊方面,資金入市將帶動券商業績超預期,銀行資產品質改善有望帶來銀行企業盈利改善;消費服務板塊方面,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回升,中高端消費有望繼續超預期;資訊科技板塊方面,消費電子、傳媒娛樂、5G通信等新技術落地將帶來資訊科技企業的業績超預期。
中融基金表示,看好有良好盈利增長空間或核心競爭力的板塊。首先是科技板塊,目前國家大力推動智慧製造業,晶片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龍頭股有較好空間。其次是金融板塊,特別是保險股,這是因為其行業發展空間廣闊,公司經營轉型卓見成效,導致估值提升和利潤增長的“大衛斯按兩下”。第三,消費龍頭股在2018年仍有機會,其盈利增長空間非常穩定和確定。此外,週期股的機會也值得關注。
從產業政策角度來看,當前產業政策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已經到了空前力度。近年來,對大資料、人工智慧以及研發、創新的政策出臺密度越來越大,產業政策從頂層指導到落地都已全面鋪開。
王彥傑指出,未來A股市場雖然短期波動不可避免,但長期來看已在向成熟市場靠攏,成熟的監管和市場結構改變會讓市場穩定性逐漸顯現。
警惕海外“灰犀牛”
對於2018年A股市場面臨的風險,基金機構幾乎同時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2018年最大的‘灰犀牛’可能出現在境外金融市場,確切地說是進入第九個牛市年頭的美股市場。”方晗表示,美股的主要指數均已達到歷史級的高位水準,僅次於1929年“大蕭條”時代和1999年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水準。較高的估值意味著投資者在配置權益資產時索取的風險補償過低,需要較高的盈利和經濟預期匹配來支撐這一估值水準。
董嵐楓認為,2018年的“黑天鵝”或者“灰犀牛”主要來自於海外市場,特別是美股市場。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互聯互通機制下,A股和海外市場的聯動性在提升。
具體來看,2018年美股的風險可能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美國減稅政策雖勉強獲得通過,但中期選舉仍具有不確定性,可能造成美股波動。二是美國經濟復蘇並不牢固,但美聯儲仍尋求貨幣政策正常化。如果明年美國通脹超預期,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緊縮的貨幣政策會對美股估值產生較大壓力。三是減稅政策的實際效果是否如預期樂觀尚不可知,如果減稅政策落地後美國投資和資本回流不如預期,將對美股產生較大衝擊。“上述情況無論哪一種發生,導致美股出現深度回檔,則一定會對A股產生衝擊。”董嵐楓說。
除了美股,2018年海外也存在其他風險點。劉可指出,繼美聯儲加息和縮表之後,加拿大、英國、韓國央行先後宣佈加息,此外歐元區也在漸進地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但是目前國內利率已有較大幅
度上漲,國內外利差處於高位,因此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相對可控。
王彥傑建議,2018年投資者要有警覺性,意識到股票估值並不低,在風險較高的市場裡更需要保守配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