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證券日報:繼續讓IPO為大盤調整“背黑鍋”已不合時宜

中国证券网
2017-06-12 09:23

已收藏



長期以來,市場上對新股發行(IPO)的機制、節奏和規模的存在一些爭議。最典型的一種說法就是IPO規模大會導致市場調整,進而要求暫停IPO。那麼,暫停IPO真的能讓大盤扶搖直上嗎?顯然,這種想法太“高估”IPO了。

先來看看新股發行的速度和融資規模。今年5月27日之前,新股發行的節奏是保持著每週10家的速度,此後三周分別是7家、4家和8家。雖然看似每週都有發行,但是,從融資規模來看,其實並不大。今年以來拿到IPO批文的207家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1039億元,平均籌資額在5億元左右。

這樣的融資規模大嗎?顯然不大。所以,把IPO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造成市場調整的原因,認為會造成市場大量“失血”,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對的。

再者,如果我們從過往的資料來看,也無法得出暫停IPO就能讓股市扶搖直上這樣的結論。兩者沒有必然聯繫。有分析認為,從公司籌資的角度看,往往是股市上漲時更容易籌集資金,因此公司在牛市中籌資意願增強,熊市里籌資意願減弱。IPO籌資量上升與股市下跌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過去數次IPO暫停的時期股市也未出現上漲。

與此同時,有市場人士指出,IPO暫停後資金是否流入股市仍取決於市場的風險偏好。以2015年7月份IPO暫停為例,當月貨幣基金規模激增8077億份,股市並沒有出現期待中的上漲,投資者的情緒尚處於股市異常波動後的恐慌階段,IPO的暫停難以改變市場風險偏好的改變。

顯然,所謂“IPO批量供應造成了市場供求失衡,導致市場下跌”的說法有失偏頗,這早已經被眾多有識之士明確指出。在我國資本市場深度已經發生質變,早已擺脫早期那種“低級別供給平衡”的今天,再舊調重彈,讓IPO來為大盤調整“背黑鍋”,已不合時宜了。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於IPO,定向增發的融資規模對市場整體資金的影響要來得更大。以2016年為例,A股增發募集資金量為16918.03億元,是IPO融資規模的11.31倍。由此可見,跟定增市場比起來,IPO市場融資規模仍然較小,不足以對A股造成下行壓力。鑒於此,我們看到,監管層分別於今年2月份和5月份對再融資和股東減持予以進一步規範。

市場需要新鮮血液,需要“活水”,發行新股就是為市場補充新鮮血液、補充“活水”。一些優秀的、新鮮的“血液”進入市場,可以提高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有助於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拓展投資者的選擇範圍。

那麼,這些“活水”品質如何?監管層是否從源頭上把好了關?來看一組數據:根據統計,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證監會共審結IPO企業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業188家;未通過發審會(被否決)的IPO企業24家;終止審查(申請撤回)的IPO企業45家。IPO審結通過率約為73.15%,未通過(包括終止審查和否決)率約為26.85%。

應該說,從目前IPO企業終止審查和否決情況看,從嚴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這離不開監管層的嚴審核。

我們看到,今年以來,證監會繼續嚴把審核品質關,採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嚴格實施IPO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通過回饋、檢查、初審、發審等審核流程和審核機制的有機配合,有效遏制問題苗頭和“帶病申報”情形,淨化審核環境,強化仲介機構責任,嚴厲打擊利潤操縱、欺詐發行、包裝上市、虛假披露等行為,以從嚴監管促進優質企業上市,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當然,在為市場輸送“活水”的同時,也要將“死水”和“臭水”清理出去。這就必須進一步健全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我們既要讓優秀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也要對走不動、跟不上或者有重大違法的上市公司採取退市措施。這樣既使得股市投資標的實現“優勝劣汰”,提升市場整體的投資價值,也減少了IPO加速對市場情緒造成的負面衝擊。

業界人士推斷,IPO常態化之後,接下來的當務之急就是退市制度的嚴格執行。可以預期的是,在“嚴監管”模式下,未來退市將成為A股市場的一種常態。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