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ST遭"棄購"的背後:制度變革改變A股投資邏輯

上海
2017-06-11 15:48

已收藏

板塊資金持續淨流出,股價集體走低,多隻個股躋身"一元股"陣列--曾經被不少股民視為"寵兒"的ST股們,如今風光不再。

ST股遭"棄購"的背後,從發行、重組到退市,一系列制度的變革和完善正在改變A股的價值觀和投資邏輯。

ST家族4只股躋身"1元股"陣營

5月24日,*ST新股以"新都退"的身份進入退市整理期。截至6月9日,新都退收報2.50元/股,短短11個交易日狂瀉逾四分之三。

面對新都退"斷崖式"的日K線,上海股民朱林軍默默地拋掉了手中持有的一隻ST股票,並將它從自選股列表中刪除。"以後大概不會再去關注這類個股,風險太大了。"朱林軍說。 在A股市場,越來越多的股民和機構抱有和朱林軍一樣的心態。

根據東方財富網的資料,過去的5個月中,ST概念板塊僅有16個交易日出現過主力資金淨流入,且僅有三個交易日淨流入過億元,淨流出超過2億元的交易日則達到26個。

遭遇"棄購"ST股,不約而同地出現股價大幅下挫。來自機構的統計顯示,截至6月7日,兩市73只ST股(含停牌)個股中,今年以來股價下跌的總數達到58只,占比超過九成。其中,超六成ST個股跌逾兩成。

年內股價遭"腰斬"的ST公司中,*ST昌魚和*ST寶實分別以65%和61%的累計跌幅,分列跌幅榜冠、亞軍。 截至6月9日收盤,滬深兩市4只躋身"1元股"陣營的個股清一色為*ST股,分別是*ST海潤(1.43元)、*ST銳電(1.47元)、*ST重鋼(1.84元)和*ST新億(1.87元)。

保殼重組也難成提振股價

對於連續虧損行近退市邊緣的ST公司而言,除了賣房賣資產之外,資產重組無疑是保住珍貴殼資源的慣常手法。而一旦重組成功股價勢必大幅走高,這也是多年來ST股"受寵"的主要原因。

剔除因其他因素被ST的個股,2016年61家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中有41家披露了重組計畫。

不過,如今ST股們重組之路好像並不那麼順暢。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ST板塊中15家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組事項的最新進展,其中已完成的數量為零。滬深兩市宣告重組失敗的數十家公司中,也包括了*ST金宇、*ST萬里等徘徊在退市邊緣的"戴帽"公司。

ST股保殼之路遇阻,與去年9月出臺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版密切相關。

北京品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顧問仇彥英認為,這份檔對重組上市認定標準進行了完善,同時採取取消重組上市配套融資、延長股東股份鎖定期等措施。從目前來看,新規在治理重組亂象,遏制對殼資源的投機炒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即使是對保殼成功的ST公司,市場的熱情也遠沒有往年那麼高漲。

因控制權之爭停牌一年多之後,*ST新梅成功"摘星"並於6月6日複牌。在期間上證綜指累計反彈逾6%的背景下,ST新梅複牌首日不但沒能迎來預期中的補漲,反而經歷了從盤中大漲27.77%到尾盤跌0.26%的"過山車"行情。次日,ST新梅無量跌停,8日小幅反彈後9日再度跌停。

ST新梅複牌後的慘澹表現,緣於其自曝"無房地產儲備、無房地產開發投資",以及未來向"輕資產、重服務"模式轉型。

機制完善改變A股投資邏輯

事實上,重大資產重組趨嚴並不是ST股"遭棄"的唯一原因。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股發行明顯提速。截至目前,年內共有207家公司獲得IPO"准生證",合計募集資金超千億元。

新股供應的大量增加給A股市場帶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新股上市後連續封板交易日數由2月的13個逐級下滑至5月的8個,最近兩周189%的平均開板漲幅也與2016年的430%相去甚遠。

另一方面,不少原本計畫借殼上市的企業開始轉戰IPO,其中包括多家完成私有化後擬在A股上市的中概股。

另一個重要因素來自於退市。有統計顯示,滬深兩市目前有近40只*ST公司一季度繼續虧損,處於退市風險"高危區"。奄奄一息的新都退無疑給這一群體提供了一個悲觀的示範。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以目前的監管環境與引導理念來看,ST股想要"翻身"比以前困難許多。而隨著退市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其原有的借殼生態鏈將難以持續。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為了讓更多以ST公司為代表的"垃圾股"順利退市,需要開IPO大門,堵"借殼""買殼"的後門。

值得注意的是,ST股集體下挫的同時,今年以來大批資金向績優藍籌股集結,中小盤股群體也出現了"真成長"和"偽成長"走勢顯著分化的態勢。這意味著,從發行、重組到退市,一系列制度的變革和完善正引領A股實現價值觀和投資邏輯的深刻轉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