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大宗商品

​陳嘉禾:為什麼商品和外匯難賺錢?

中国财富网
2018-11-26 16:14

已收藏

在投資領域,依靠交易大宗商品、外匯賺錢,是一件比依靠交易股票、股權甚至固定收益賺錢都要困難的事情。國際國內絕大多數長期業績回報出眾的投資者,主要都是依靠股票或者股權(其中依靠價值投資尤其多,量化交易也不少),很少依靠交易商品和匯率以及它們的衍生品。

當然,這裡我說的賺錢,指的是“在長期持續地賺取利潤”,而不是“在短期依靠杠杆一夜暴富”。因為有經驗的投資者都會知道,短期一夜暴富的神話背後,一般同時蘊含著“短期一夜巨虧”的風險。比如,最近原油價格大幅下挫,我們就又看到國際上有投資者爆出來一夜巨虧。

如果說規模太小不好賺錢,在一些小眾收藏品市場可能說得通,但是比起規模來,全球商品和外匯市場也不算小(甚至很大),那麼為什麼商品和外匯交易這麼難賺錢呢?

首先,外匯和商品市場有一個共性,它們都是全球性的、品種單調的市場。這裡的品種單調,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比如人民幣兌美元就只有一個匯率,而A股市場就有三四千檔股票,香港也有一兩千隻,加上各種基金還有好幾千隻。這種全球性和品種單調性意味著,商品和外匯的價格影響因素是全球性、而非地區性的,而全球的投資者在獲得了這些價格因素以後,所能分析的就是幾個價格。

對於投資者來說,取得長期高收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找到一個方向上的思維優勢。這種思維優勢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對一個小眾行業更深入的理解,對一種被忽視了的股票的深度挖掘,對被邊緣化的封閉式基金折價率更頻繁的觀察等。

對於股票來說,其影響因素在許多時候更具地區性。投資者可能由於某種因素,比如更廣闊的知識、更豐富的閱歷、更多的調研,因此更瞭解一個行業、某幾家公司,而別的投資者就不那麼瞭解。而產品的豐富性也導致這種優勢思維,更容易找到被市場忽略的投資品種。

但是,對於一個全球性的、品種單調的市場來說,投資者很難找到思維優勢。找不到思維優勢,就意味著投資者更難超越他們的對手。同時,相對於股票市場來說,外匯和商品市場的參與者更加專業,非專業投資者的數量更少,這也意味著更難從別的投資者身上獲得超額收益。而長期投資業績的精髓,恰恰來自從對手身上賺到的超額收益。

此外,商品和外匯的基本面變動,在長期來說一般是不大的。比較一下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變動,和A股價值型股票在過去10年的價格變動,你就能發現這種巨大的差距。因此,投資者就只能追逐這些標的在短期的價格波動。而我們知道,追逐短期價格波動,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

對於追求長期回報的股票、股權投資者來說,他們所依據的分析因素,像品牌優勢(比如高端消費品)、經濟規模效應(比如大型汽車公司)、天然壟斷(比如機場)、網路效應(比如微軟的Office系統),都是一些可以長期維持的因素。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發現一個因素,就能穩穩當當賺很多年的錢。

但是外匯和商品的交易者呢?他們許多時候分析的是波動因素,比如庫存多少、外貿強弱、短期的地緣政治變動、天氣因素、短期的經濟週期需求。這些因素都是短期、難以捕捉的,都是需要頻繁交易、難以長期持有的。而頻繁交易就意味著可能頻繁出錯,難以長期持有則意味著需要持續不斷地試錯。

更糟糕的一個問題在於,以上所說的這些短期波動,很多時候幅度都不是太大:你能想像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在一年中的波動幅度,趕得上A股中的活躍股票嗎?而因為商品和外匯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它們的波動幅度如果太大,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小。因此,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許多投資者在交易商品和外匯時,就會使用“適度”的杠杆。

但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天生不穩定性,這種長期習慣性的小幅波動,僅僅是一個表像。在市場突然失靈的時候,我們會瞬間看到價格有巨大的、超出任何人意料之外的波動。這就好比香港股票市場在1987年的那次開盤大跌40%一樣,在這之前幾十年及之後幾十年,我們都沒看到過這麼大的跌幅,但是這巨大的跌幅,在當時確確實實就發生了。

而在這種巨型波動突然襲來的時候,習慣於用“適度”杠杆交易的投資者,就會瞬間發現他們的杠杆不再“適度”。由於這種巨型波動往往是難以預料的,因此我們不斷地看到,幾乎在每次市場波動巨大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外匯和商品的投資者一夜虧光。

全球性的市場和資訊,單調的投資品種,專業的參與者,短期的小幅波動,長期必然和偶然發生的巨大波動,共同導致在外匯和商品市場賺錢,比在其它市場更加困難。對於那些沒有做好足夠準備或者自認做好了準備的投資者來說,對這些市場的投資應當三思而後行。(作者陳嘉禾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