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綠色"奇草"有望改善中國風沙頑疾

新華社,呼和浩特
2020-09-02 10:53

已收藏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日電(記者王雪冰)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幾片翠綠猶如散落的寶石,點綴在奔流的黃河旁。這片沙漠中的綠色植物被稱為"菌草",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阿拉善盟當地公司共建的"菌草治沙示範基地"正在試驗它防風固沙的本事。

菌草,一類可做栽培食用菌、藥用菌培養基的草本植物的統稱。憑藉具有的生長速度快、根系發達、分蘖能力強、植株高大等特點,1997年開始被應用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2013年,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帶領團隊在風沙危害十分嚴重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黃河西岸開展菌草防風固沙試驗。

"受疫情影響,今年5月才開始種菌草,這些是種了105天的,地上植株高度已經將近3米了。"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社會服務部副主任余世葵一邊檢查著菌草的生長情況一邊說。

黃河邊的烏蘭布和沙漠年平均降雨量102.9毫米,蒸發量2258.8毫米,屬於乾旱、高溫、多風、少雨的典型大陸性氣候,沙塵暴頻發,黃河水不斷沖刷著黃沙入海。

今年基地共種了156畝菌草。望著眼前綿延的綠色,餘世葵不禁感慨道:"2013年我們剛來時,這裡全是一個又一個的沙丘,幾乎沒有植物生長。"高大流動沙丘的治理是世界難題,從最初研究如何在沙漠中把菌草種活,到如何實現高產穩產,研究人員不斷探索,篩選培育高產優質品種巨菌草和綠洲1號,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防風固沙、荒漠化治理提供新的生物質材料。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烏蘭布和沙漠一株生長153天的巨菌草,其根系分佈面積可達20.41平方米,每畝產量達12.56噸,種植60-80天就能把流沙固住。治沙的同時增加沙地有機質含量,為多年生的沙蒿、花棒和梭梭等沙生植物營造良好生長環境。菌草本身也可以作為畜牧業飼料、食藥用菌培養料、生物質新能源燃料,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產生經濟及社會效益。

餘世葵介紹,經過不懈努力,基地已探索出多種菌草生態治理及產業化發展模式,包括菌草防風固沙治理模式、菌草生態治理與畜牧業結合模式、菌草生態治理與農作物保護性耕作模式、(菌)草-灌-喬綜合治沙模式,為黃河菌草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菌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用技術。

"目前黃河沿岸已有22個菌草技術示範基地,到2021年,我們將在沿河兩岸建成長1000公里各具特色的菌草生態安全屏障,推動菌草業發展成為黃河流域綠色生態新興產業,讓菌草治理修復黃河初見成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介紹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