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題:北京徹底治理風沙危害區 昔日"荒灘沙坑"變綠洲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任峰
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八達嶺長城腳下,大片的油松、側柏、國槐、楊柳等蔥蘢生長,生機盎然。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樹下野花盛放。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對這裡的印象。當年,這裡的南荒灘一片卵石戈壁,土地沙化,貧瘠荒涼。由於地處河北壩上及內蒙古風源南下的風廊通道,全年大風天數40天以上。
"過去這兒全是鵝卵石和粗砂,白花花一片,風沙特別大,老百姓苦不堪言。"75歲的楊進福是原延慶縣綠化辦主任,憶起南荒灘的治理感慨良深,"我們當年種下的樹現在已經成林,綠染媯川,荒灘變綠洲,風沙也沒了。"
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近日發佈消息稱,為防治土地荒漠化,多年來北京持續加大實施生態工程,全市五大風沙危害區目前已得到徹底治理,沙化土地全被綠蔭覆蓋。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林木覆蓋率僅1.3%。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這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達247.5萬畝,自然災害頻發。"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白天二兩土,晚上還要補",是當時北京生態的真實寫照。 為了修復生態,80年代起,北京陸續實施"三北"防護林、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2000年以來,又實施了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平原百萬畝造林等生態工程,大規模防沙治沙、植樹播綠,使城鄉環境顯著改善。
40年奮戰在造林一線的楊進福說,90年代起,北京加大對康莊地區的風沙治理。經6年苦戰,延慶人在這栽下了32種300多萬株苗木,使卵石荒灘全部披上綠裝,築成一道京北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亂石灘上種樹極為艱難。一無土壤,二無水源,一鍬下去全是石頭,一些地方還有幾十釐米厚、比混凝土還堅硬的岩漿層。為此,楊進福帶領綠化隊伍,從50公里外的水庫引水到荒灘,又從附近運來五六百萬立方米的"客土"用來栽樹。
"最難的是挖坑,機器鏟不起來石頭,需要人用鐵鍬挖,挖不動還要用釺子鑿。每個樹坑中還要鋪上大塑膠袋,防止水土從石頭縫漏掉。"延慶區綠化辦副主任王華琨回憶。當年剛參加工作的她,天天頂著風沙日頭往卵石灘地裡跑,帶人從打點、挖坑、回土、驗苗、栽植到澆水,嚴把植樹一道道工序,最終使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
"如今的延慶,綠樹成蔭,`林廊`滿目,這樣的美景是幾十年前延慶人不敢想像的。"延慶區副區長劉瑞成說,延慶森林覆蓋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足7%,如今已達59.28%,為北京世園會在延慶的舉辦打下綠色基底。
2000年啟動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中國北方地區抗擊風沙的重要工程。經多年實施,北京現已在門頭溝、昌平、延慶等區完成造林營林830萬畝,構建了京西北抵禦風沙的首道防線。到去年底,工程區山區森林覆蓋率達53.9%,比2000年增加14.1%。工程開展的7個區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2012年啟動的北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更是在平原地區構建了大尺度綠色,尤其是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建起了25.3萬畝森林。昌平西部20多年未能治理的2萬多畝沙坑煤場通過此次工程,形成了綿延的林海景觀。
在昌平白羊城溝西橋遠眺,檜柏、白蠟、國槐、金葉榆等各類樹木長勢喜人。昌平區園林綠化局造林營林科科長孫華彬說,過去這裡有近2000畝的沙坑和煤場。由於長期淘沙濫采,形成溝壑縱橫的沙坑,有的深達四五米,土壤沙化,土層貧瘠。 運來"客土"、改良土壤、整理地形,人們在此種下10多種9萬多株喬灌木。樹長起來了,杜絕了偷采亂挖沙石和私搭亂建,生態環境得到巨大改善。
"過去我們這不是石頭就是沙子,騎車都騎不動,現在眼前一片綠,風沙基本沒了,變化太大了。"昌平土樓村55歲的村民張春玉說,通過造林工程,他和村裡其他40多個村民現在成了護林員,每人負責養護幾十畝林地,收入比過去在貧瘠土地上務農提高很多。
風沙漸離北京城。北京觀象臺沙塵資料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北京春季沙塵日平均多達26天;2010年後,北京平均沙塵日在3天左右,京津冀沙塵暴頻率降至每年0.1天。至2018年底,北京森林覆蓋率已達43.5%。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