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北斗"系統背後的"明星"科學家

北京
2019-05-14 16:31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 題:"北斗"系統背後的"明星"科學家

新華社記者袁全

披肩髮,黑皮夾克,雙臂交叉放於胸前,淡淡一笑,36歲的徐穎登上了一本先鋒青年雜誌的封面。 搖滾明星?不,她是一位科學家。

徐穎現在正領導中國科學院一支科研團隊研發北斗增強與終端技術。

"北斗"是中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國之重器,現正處在建設和應用推廣的階段,由30顆軌道衛星組成,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

徐穎出生在四川,4歲時上小學,16歲就來到北京讀大學。她自小就表現出對科學的喜愛,尤其是物理、數學等科目。

"我喜歡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讓我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成就感。"徐穎說。 2006年,在導師的帶領下她開始參與北斗二號衛星系統的研究工作。三年後,她博士畢業,進入中科院工作。2014年,31歲的徐穎成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最年輕的研究員。

有人稱徐穎是"天才",但她認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是個"喜歡通過吃零食和購物來為自己解壓"的普通女性。

一次她被問到女性是否適合做科研時,徐穎調侃道:"用性別來判斷是否適合做科研就跟用星座來判斷一樣,根本不科學!" 2016年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一次公開演講,讓徐穎聲名鵲起。

當時,北斗二號系統已經完成,14顆導航衛星網路建立,並開始為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定時、速度測量和通信等服務。

為了説明公眾瞭解北斗系統及其研發過程,徐穎在她的講座中做了很多有趣的類比。

"北斗"系統的特點之一是可以為數百萬使用者提供短信服務。"大家都看過《魯賓遜漂流記》吧,如果有一天一個人漂流到了孤島上,怎麼辦?這個時候他若選擇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無法通知別人前來救援,所以他只能夠在荒島上求生。如果我們用的是北斗系統,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既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裡,而且還能夠把我們位置發送到方圓幾十公里、幾百公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徐穎說。

"相信我,如果你選擇了北斗定位系統,你很快就可以在救援船上和手持GPS的小夥伴說拜拜了。"她話音剛落,就引來觀眾笑聲。

她在演講中,回憶起第一次北斗衛星發射時的緊張時刻,現場工作人員化險為夷,在衛星升空前四分鐘解決突然出現的設備故障;她講述第九顆北斗衛星如何在雷雨夜發射升天,成功避免了與雷電相撞;她還向觀眾列舉導航系統追蹤野生動物,控制森林火災和海上搜救等應用技術。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普作家王大鵬說,徐穎能夠用公眾理解的語言把深奧的科學研究傳達出來,讓人們對科技有更理性的認識。

"她是一位罕見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輕科學家。"王大鵬說。

許多人喜歡徐穎,是因為她的直率和風趣。

2011年,網上有謠言稱一名女大學生破解了北斗密碼,表明北斗的精確性和可靠性不如外國產品。

徐穎在演講中介紹說,北斗系統完全不輸外國產品。"北斗"為民用和軍用使用者提供信號,但那個學生只是破解了民用密碼,而這些民用密碼實際上並沒有加密,破解民碼既沒有技術難度,也不會對系統產生任何風險。

"我們一直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使用北斗,這不僅是中國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徐穎說。

徐穎說,中國已經對外公佈了北斗的民碼格式,並提供免費的民用服務。而北斗的軍碼經過了加密等特殊設計,十分穩定可靠。

她幽默地說:"如果有人想破解軍碼系統,我們可能建議一些更簡單的方式。那就是造時空穿越機穿越到北斗軍碼設計的時候讓他在旁邊偷聽。這個技術難度比破解北斗軍碼更容易一些。" 她的詼諧、坦誠,和通俗易懂的解釋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吸引了數百萬的點擊和轉發。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科普需要更多`徐穎`"。 文章認為,徐穎十幾分鐘的演講,是科學家帶領老百姓,對北斗系統展開的一次"美妙的體驗","激發了公眾的科學興趣和鑽研熱情,也讓更多人對北斗乃至中國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認識,既是一次大眾科普,也是一次熱點回應。"

從那時起,徐穎便以導航專家的身份頻頻出現在科普電視節目和講座上。2018年,北斗導航系統開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她演講的聽眾也包括很多外國科研工作者。

今年,徐穎再度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任命為"科普中國"的形象大使,獲此殊榮的還有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以及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

中國今年還將發射8-10顆北斗衛星,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

徐穎的工作比以前更繁忙了,但她表示不會放棄科普。她認為科學家有責任與公眾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要對抗科學欺騙,抵制謠言。

"好的科普首先是正確的,其次是有趣的,能讓聽眾從中學到東西。"徐穎說。 "我將繼續致力於科學普及,激勵更多人探索未知世界,尊重科學。"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