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精選】“朋友圈一個月可見”是當代青年的新社交禮儀?

新华社
2019-05-10 10:37

已收藏

 

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社交壓力程度是不一樣的。圖片來源:東方IC

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社交壓力程度是不一樣的。圖片來源:東方IC

 

       近日,微信更新了7.0.4版本,小的變化很多:視頻動態支援搜索音樂並支援私密留言、看一看增加個人中心、小程式功能表列升級……最引人矚目的,是朋友圈開放僅一月可見以及漂流瓶的正式下線。
 

       要知道,距離上一次微信開通“朋友圈半年可見”和“朋友圈三天可見”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零兩個月,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點開一個人的朋友圈,只看見一條灰色的線上寫著“朋友僅展示三天朋友圈”。
 

       這項更新被報導之後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超7億,還一度佔據了熱搜榜的榜首。和每一次微信更新的反應一樣,用戶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覺得“一個月是恰到好處的時間”。同樣也有人認為“可以,但沒必要”。
 

       還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改版要求,例如“雙向刪除好友”“朋友圈發視頻超過10秒”“帶圖評論”…….應了“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五個月前的微信公開課上說的那句:每一天5億人吐槽微信,有1億人在教我如何做產品。
 

       有吐槽就意味著用戶還有需求未被滿足,就意味著即便已經用八年時間成長為國內不可撼動的社交巨頭,微信仍然還有進化改變的空間。張小龍也說,微信堅持做一個“與時俱進”的工具。
 

       微信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社交軟體,而是一個巨大的生態體系,但社交始終是微信最底層的基礎屬性,也正是靠著這十億人的社交關係,建立在此之上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小程式、企業微信等功能才得以實現,而朋友圈則是這條底層鏈條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社交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每個人都需要在一個群體裡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為了讓他人認同自己,有時需要向外界展現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也就是我們如今在朋友圈裡所展現出來的內容。
 

       根據騰訊的資料,每天有7.5億人使用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每日總流覽量超過100億次。
 

       張小龍在知乎上曾回答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後來,他又在微信公開課上說:“發朋友圈,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帶給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腦袋裡面的過程,朋友圈是一個表現自己的地方。”
 

       然而隨著微信所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它已經不再僅僅是親密關係的平臺,工作和生活混雜在一起,幾百上千個好友中,可能有朋友、同事、客戶、親戚等多種關係。面對這些不同的關係,一個人所要表現的自我並不相同,發朋友圈這一簡單的社交行為開始出現無形的壓力。
 

       不知不覺中,發朋友圈變得越來越謹慎,要反復斟酌字句,考慮不同的人看到這條內容的反應,有時還要設置分組,一來二去,當時想要發朋友圈的心情已經沒了。
 

這其實是很矛盾的,人們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自己,並且期待獲得回饋,但當這個回饋超過了他所能控制的範圍,這種期待就變成了恐懼。
 

       “朋友圈像是個廣場,你去點贊或者是評論意味著你在廣場裡面公開大聲地說了一句話,意味著廣場很多人都可以聽到,這樣帶來的壓力感比較強。當好友越來越多,可能這一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張小龍說。
 

       去年,微信團隊還對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功能進行改版,用戶在文章評論留言時,會對朋友可見。此功能一出收到了大量反對的聲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那些留言本就是出於私心、想要隱藏的言論,用戶並不想這些話無條件地被朋友看到。這其實也是微信中產生社交壓力的一個體現。
 

       “微信僅半年/三天可見”的功能,就是微信給出的解決方案,除此以外,微信還提供了是否允許陌生人查看朋友圈、可以雙向遮罩朋友圈、可以關閉朋友圈等多種選項,來説明使用者緩解社交壓力。
 

       在微信,有超過一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可見感受到這種壓力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壓力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微信開通“朋友圈一個月可見功能”,就是沿著這條邏輯,給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互聯網分析師錢皓在微博上說:“三天”的壞處是,經常別人一進入你的朋友圈,發現什麼資訊都沒有,這很不友好。畢竟,我們還是希望朋友圈有一種“我家大門常打開”的歡迎感。而“半年”又太長了。雖可以敞開大門,但不想進入臥室、進入更多的空間,不想讓你看到半年前胖胖的樣子。所以,之於“熱情”的人設,這(朋友圈一個月可見)起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此外,今年微信推出的“視頻動態”,也是緩解用戶社交壓力的重要嘗試,通過此功能發佈的內容留存時間更短,只有24個小時,而且不會主動推送到用戶的面前。
 

不止是微信,很多社交平臺都把目光轉向緩解社交壓力上。例如和微信生態很不同的微博,在上個月也推出了“半年可見”功能。位元組跳動推出的視頻社交軟體“多閃”,主打的功能之一就是發佈的短視頻超過72小時就會自動消失,評論和點贊功能僅自己可見。
 

       另一種“無壓力社交”的方向,則是陌生人社交。這也恰好和此次微信更新中另一大變化掛鉤——“漂流瓶功能”的正式下架。
 

       這是一個在QQ郵箱中大獲成功的功能,滿足了當時人們對情感傾訴和匿名社交的需求。2011年10月1日,漂流瓶在微信上線,啟動和轉移了大量陌生用戶,成為早期微信拓展新用戶、增強用戶活躍度的重要功臣。
 

       但隨著微信的用戶生態逐漸成型,熟人社交成為微信的主要功能後,漂流瓶被慢慢冷落,不僅如此,漂流瓶的隨機性所帶來的風險也逐漸顯現出來,這片“海洋”裡漂流的內容開始轉向不好的方向。
 

       去年11月30日,微信官方發佈公告稱,針對用戶利用漂流瓶等功能發佈色情內容的情況,將暫時下線微信漂流瓶和QQ郵箱漂流瓶相關服務。
 

       一停就停到了現在,“暫時”變成了“永久”。
 

       在微信已經在熟人社交領域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漂流瓶”所代表的基於陌生人、弱關係的社交產品從去年年末開始不斷出現,不斷地有新的產品、新的玩法、新的概念出現,如何走出和微信不同的差異化路線,出奇制勝,成了每家的第一要務。
 

       多閃走的是視頻社交,想要承載抖音五億月活用戶新的社交需求,並且押寶5G時代。同天上架的馬桶MT,走的是話題主導的匿名社交,但在前兩天被爆已經改名為“好記”,轉型為內容電商平臺。
 

       陣仗最大的還要數一批主打聲音社交的軟體,這類軟體吸引了大量的95後,上線兩個月,音遇就超越微信、抖音登頂App Store榜首連續十八天,拿到數千萬美元融資。在隨後的一個月,另一款主打聲音交友的社交軟體吱呀在App Store排行榜中進入前五。
 

       除此之外,還有一罐、Soul、語玩等多款產品。他們的玩法不盡相同,音遇以線上K歌、短視頻資訊流、直播為主,Soul則是用演算法匹配興趣相近的使用者,吱呀的設計更多地借鑒了探探,只是圖片變成了聲音……
 

       但和“漂流瓶”面臨的困境一樣,這些主打陌生人社交的產品同樣栽在了色情問題上。4月18日,音遇全網下架。新華社也曝光了“Soul”“吱呀”“處CP”“尋歡—輕語”四款軟體都不同程度存在頭像暴露、言辭露骨、展示性暗示內容等問題。同時大部分語音社交軟體還存在年齡限制寬鬆、未成年用戶可隨意進入等問題。
 

       不久,網信辦關停了9款包括“比鄰”“聊聊”“密語”等與音訊、視頻有關的社交APP。
 

       即便沒有監管層面的問題,想要通過陌生人社交挑戰微信的權威也很難。像音遇、Soul這樣的產品,更多還停留在提供“玩法”,而不是滿足最底層的社交需求。
 

陌生人社交的弱關係鏈既是優勢,也是弱勢,對於現在興趣點轉移非常快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關係鏈雖然能很快聚集用戶,但卻很難保證用戶留存,這增加了商業化的難度。
 

       可以說,這一輪對微信的圍剿,又以失敗告終,每一個做社交的人看著生長八年,仍在不斷進化的微信,可能只剩感歎一句“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了。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