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醫療保健

產融資本看好"健康中國"機會 三維度掘金醫療"大金礦"

中国证券网
2017-03-28 09:33

已收藏


從醫藥、醫療器械,到醫療服務、生物技術,再到精准醫療、醫療機器人。“健康中國”戰略擺開了一場十萬億級別的產業盛宴,各路資本垂涎欲滴。

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行業並購的數量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其中海外並購超過200億,無論並購數量、金額還是品質均創出新高。“中國健康服務產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有知名投資人豪言:“2017年該產業一定會出現超過10億美元量級的並購案。”

進入2017年,如何在這場十萬億級別的盛宴中佔據一席之地?日前,在第六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並購CEO峰會上,數十位中外業界大咖雲集,展開了一輪輪頭腦風暴,為2017年行業投資並購出謀劃策。

醫院仍是資本主攻方向

作為健康產業亟待開發的一處“金礦”,醫院成為資本競逐的高地,各路資本看中的是公立醫院改制的政策紅利。

在業界看來,2017年,醫療產業投資的“風口”將繼續停留在醫療服務領域,其中醫院尤為各路資本所看好。

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並購醫藥類資產案例高達235起,涉及的並購領域主要包括中西藥、醫療保健用品、設備及技術等。其中,作為醫療服務“主戰場”的醫院成為資本競逐的高地。2016年,共有9家上市公司並購醫院資產。進入2017年,上市公司“從醫”熱情持續高漲,截至3月24日,已先後有益佰製藥、宜華健康等6家公司並購醫院資產。

以宜華健康為例,今年3月,其子公司達孜賽勒康以1.728億元收購余幹仁和醫院有限公司60%股權,成為宜華健康在江西省佈局的第三家醫院。自2014年由地產轉型“從醫”之後,宜華健康積極打造以醫療機構為核心的醫療健康產業平臺,目前業務涉足醫院後勤服務、醫院管理、癌症治療及養老等。記者採訪宜化集團董事會主席劉紹喜瞭解到,目前集團已將“高端醫療”作為未來重點佈局的領域之一,將打造一個省內規模最大、國內最先進的國際級醫療及康復養老總部企業,服務範圍將立足粵東、輻射全國、面向華僑、覆蓋東南亞。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佈局民營醫院的上市公司已有近40家。其中,愛爾眼科、通策醫療、恒康醫療等主要專注於眼科、齒科、腫瘤等專科連鎖;康美藥業、馬應龍等借助在中醫藥領域的優勢,積極投身中醫院及中醫門診建設;複星醫藥、華潤醫療、中信醫療、北大醫療等則憑藉多年的積累,已成為國內四大醫療集團。

不少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坦言,積極“從醫”是因為看好我國公立醫院改制的政策紅利。今年1月,國務院發佈《“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再次強調,大力發展社會辦醫,放寬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服務領域要求,支援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健康服務。另有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非公立醫院達到14518家,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的13067家。但是,非公立醫院的盈利規模只有公立醫院的10%左右,僅為2000多億元,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及日本的水準。山藍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道志直言:“發展和投資醫院管理集團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明確和長期的醫療發展計畫,也是社會資本未來幾年的主攻方向。”

醫院資產作為健康產業亟待開發的一處“金礦”,如何科學理性地對之投資並購,受到市場廣泛關注。某券商醫療健康行業投資總監告訴記者:“眼科、齒科、骨科等專科醫院運營相對穩定且盈利能力較強,目前普遍受到資本青睞。綜合性醫院並購整合則需要雄厚的資金、成熟的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支持,否則醫院可能面臨運營及盈利難度較大的風險。”在其看來,“從醫”熱還需冷思考,企業盲目並購導致醫院無法維繫,最終仍要面臨新一輪的產業兼併重組,而綜合實力雄厚的華潤醫療、中信醫療、北大醫療及複星醫藥等四大醫療集團有望勝出。

值得關注的是,從目前資本“從醫”的案例來看,投資高端醫院似乎受到普遍青睞。就醫院定位而言,弘暉資本執行董事姜燕燁從投資人的角度指出,有兩類醫院診所適合走高端路線:一是婦產科、兒科等側重服務品質的領域;二是口腔、醫美等偏消費類的小而美的市場。

不過,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院長張陽則從醫院經營實踐總結稱,高端技術才是服務的核心,醫院的定位關鍵靠技術能力決定。“三博的經營定位就是技術、品質、服務,技術為先,品質是價格和優質醫療的性價比,服務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把對人性的尊重和關懷植入進去。”張陽直言,如果民營醫院的醫療技術能力不行,大多數老百姓會用腳投票,大量流向公立的三甲醫院。儘管對那裡的服務、環境不滿意,但是老百姓最終去是要解決問題的。

創新藥迎來黃金時代

創新藥正迎來黃金時代。如何把握創新藥的商機?不少藥企的共識是,在加強自身研發實力的同時,還需借助資本的力量。

如果說醫院還是健康產業亟待開發的一處“金礦”,那麼創新藥則正迎來黃金時代。2015年以來,國家關於嚴格新藥審批、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改革措施在保證藥品品質的同時,實質則是鼓勵藥企積極投身新藥研發,全面提升我國藥品品質。今年3月17日,國家藥監總局發佈《關於調整進口藥品註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徵求意見稿)》,在業界看來,將為我國創新藥真正接軌國際、實現中國新藥同步全球臨床上市帶來積極影響。

藥明康得首席財務官兼投資官胡正國稱:“這是一個很好的先兆。”據瞭解,全球每年的新藥產出量很低,最好的年份是2015年,有45個新藥。2016年,美國FDA只批准了22個新藥,是過去幾年新藥批准數量較低的一年。回看中國,過去十年歐美上市的新藥中,只有三分之一在中國上市,時間上延後6至10年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創新藥的發展及臨床應用。胡正國表示,此次國家加速進口藥審批,允許進口藥在中國及海外同步申報臨床,將有望縮短中國與歐美等國家在創新藥研發應用上的差距。

就A股市場來看,創新研發實力較強的貝達藥業、恒瑞醫藥、信立泰、天士力等醫藥生產企業,以及在創新藥研發中充當重要角色的醫藥外包服務公司如泰格醫藥、博騰股份、博濟醫藥等,都將在創新藥的系列政策紅利中充分受益。其中,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國家1類新藥埃克替尼,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2015年在國內治療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市場佔有率已達28.16%,且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據悉,截至去年6月底,貝達藥業共有20個在研專案,其中涉及6個一類及二類新藥在研專案。

作為國內創新藥企業開拓藥業的創始人及CEO,童友之認為,中國創新藥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在於“專注本土創新研發”。童友之同時道出了部分新藥企業的一個通病:“以大分子藥物為例,很多是在別人證明靶向肯定能成藥的情況下,一股腦撲上去做。”而事實上,就癌症而言,中國與歐美等國的癌譜存在差異化,我國在胃癌、肝癌及食管癌的發病率遠遠高於西方國家。“這就給了中國新藥企業一個警示,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國外的跨國企業幫我們解決重大疾病問題,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些癌譜上的差異,致力於本土創新研發出更好的產品。”

本草資本合夥人劉千葉對此表示認可:“在國內創新藥環境向好的情況下,今後會加大對創新藥專案的投資,新藥可能占到基金的50%以上。不過,新藥馬太效應很強,就同一靶點同一代的藥品而言,如果在三五名開外,我們的興趣就不大了。”在其看來,目前國內藥企多數還處於粗放的新藥研發。投資新藥,在關注藥品成藥性安全有效的同時,還要看其商業價值——是不是有臨床需求?最終能不能賣得出去?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才是最大的商機所在。

如何把握創新藥的商機?不少藥企的共識是,在加強自身研發實力的同時,還需借助資本的力量。童友之建議:“根據國內臨床需求,在國內研發及新藥企業比較薄弱的領域,可利用資本的力量直接收購國外的一些比較前期的專案,對這些專案展開臨床試驗。”信立泰總經理助理韓英傑也表示,就新藥及仿製藥的資源分佈來看,公司目前越來越傾向于投入創新藥,公司將積極篩選國外的新技術、中國的好項目,以支援信立泰做強創新藥板塊。

“新醫療”釋放出新商機

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醫療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及並購投資將迎來蓬勃發展,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為特色的“新醫療”正逐步釋放巨大商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的“人工智慧”,為醫藥界送來了一股投資清流。在第六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並購CEO峰會上,有不少企業家和投資人認為,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醫療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及並購投資將迎來蓬勃發展,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為特色的“新醫療”正逐步釋放巨大的商機。

資料顯示,人工智慧醫療應用未來五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應用領域將涉及醫學影像、輔助診療、藥物開發和健康管理等。此外,醫療機器人行業將在未來五年開發出15到20個專門性的醫療機器人醫療系統,滿足一些複雜性手術,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經外科、血管外科、內鏡下手術、腫瘤手術等。山藍資本劉道志表示,隨著未來幾年各類專業型的手術機器人問世,全球醫療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從2015年的74.7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14億美元,值得產業資本重點關注。

火山石資本創始合夥人章蘇陽同樣看好人工智慧所釋放的“新醫療”商機。在其看來,2016年醫療投資仍然空前火熱,醫療板塊投資回報也非常可觀。2017年,醫療投資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新的技術,如人工智慧與醫療的結合等。“目前醫療無論發展速度還是技術融合速度都非常快,傳統產業安全墊較高,新興產業則具備快速成為獨角獸的潛力。2017年中國的醫療產業一定會出現超過10億美元量級的並購案。”

回看2016年醫療並購案例,複星醫藥、博實股份等已率先佈局醫療機器人市場。去年12月,複星醫藥與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啟動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注資1億美元在上海成立合資企業,主要研發、生產和銷售針對肺癌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基於機器人輔助導管技術的創新產品。博實股份則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合作,助力蘇州高新區醫用機器人及智慧裝備創新產業發展。此外,楚天科技則通過定增募資投資“年產300台套高端生物醫藥智慧裝備及醫療機器人建設”,提升製藥生產的智慧化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以體外診斷、基因檢測為主的生物技術領域正成為資本青睞的“新醫療”寵兒。記者統計資料發現,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並購生物技術的案例達56起,約占醫療產業並購總數的24%,較2015年增長超過10%。目前A股市場除正在IPO排隊的華大基因之外,已有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科華生物等數十家上市公司搭上基因測序的“早班車”,欲搶食千億級別的精准醫療市場。

醫藥界投資人普遍認為,隨著精准醫療時代的到來,生物技術、生物大資料是不容錯過的投資方向,其中基因測序、基因編輯以及細胞免疫治療等已逐漸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業內人士指出,基因測序在生育健康、腫瘤診療、新藥研發和醫學基礎研究應用較多,無創產檢(NIPT)是目前產業化程度較高的領域,腫瘤領域應用市場空間巨大。劉道志表示:“細胞免疫治療這項基於基因工程技術的新型療法,正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支柱,為從事產品開發和推廣的公司創造了極高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海量的投資。在過去的一兩年,不論美國還是中國,在這個領域的投資都非常巨大。”

除以技術創新驅動下的“新醫療”機會之外,商業模式創新所激發的“新醫療”機會也在近兩年得到政策和資本的雙重支持,互聯網醫療既是其中代表。較之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在2014年、2015年的火爆態勢,2016年該產業投融資已漸趨理性。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黃反之認為,互聯網醫療的投資機會仍然存在,但需要反思投資方式,過去兩年市場主要關注C端的機會,而未來面向B端的服務或更具變現的價值。

劉道志則直言,互聯網醫療實際上是一種分享經濟在醫療中的應用。在其看來,中國的醫療分享市場潛力非常巨大,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醫療分享市場規模會達到800億,主要的發展趨勢在於線下、線上融合發展,還有新興技術和醫療分享深度互動融合。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