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出現帶來新的倫理、社會與政策挑戰,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12日發佈新版本的幹細胞研究與轉化應用指南,旨在“負責任”地推動幹細胞研究與產業的發展。
據新華社13日消息,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主席、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肖恩·莫里森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幹細胞研究領域正在快速壯大,科學家與醫生們正在開發新療法幫助全球各種各樣的患者,而新指南將有助保護科研的誠信,並保證幹細胞療法的安全與有效。
人類胚胎是幹細胞研究特別敏感的領域,新指南因此建議涉及人類胚胎的研究都有必要接受專業監管流程的評估。指南支援對人類精子、卵子或胚胎的核基因組採取基因編輯的實驗室研究,但認為這種技術應用於臨床為時過早。指南建議人類胚胎發育體外培養的時間不要超過14天。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由體細胞經誘導因數處理後轉化而成,其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能發育成多種組織和器官,但避免了胚胎幹細胞引起的倫理問題。指南建議在監管上,區分出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還是胚胎幹細胞研究,應通過現有受試者評審流程來監管其供體細胞的獲取。
指南還指出,一些女性捐贈卵子用於研究目的,從倫理角度講,為這些女性提供補償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經過嚴格評估,沒有發現有不恰當的經濟誘因誘使她們捐贈卵子。
指南呼籲科學家、臨床醫生、產業從業人員、科學宣傳人員與記者“準確、平衡”地介紹幹細胞科學與藥物的進展與不足,避免使用過度樂觀的詞語。總之,向患者推廣的療法必須被科學證明安全、有效。
這份指南由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國家的25名幹細胞研究、臨床研究及生物倫理專家撰寫。指南發佈當天,美國《幹細胞報告》、《科學》雜誌與英國《自然》、《柳葉刀》雜誌同時配發了解釋性文章。
在《科學》雜誌中,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專家警告說,當前幹細胞研究與治療存在“炒作”現象,對科研進展及其潛在應用誇大其詞,這種“持續性炒作”不能被視為正能量,因為它會誤導公眾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科學》雜誌認為這種炒作是可以避免的。
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成立於2002年,是以促進交流有關幹細胞研究為目的的非營利性組織。該組織曾於2006年發佈人類幹細胞研究行為指南,2008年發佈幹細胞臨床轉化指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