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銀保監會定銀行保險五年發展目標多管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中国证券网
2020-01-06 10:41

已收藏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發佈了《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規劃了未來五年中國銀行業保險業的發展路徑。備受市場關注的是,《意見》明確提出:多管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這被認為是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去年底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會議上作出“要多措並舉增加資本市場長期穩定資金來源”表態的進一步落地。

中國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表示,高品質發展是經濟金融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與目標原則,製造業、貿易業等均有相應的高品質發展要求,同樣,銀行業保險業也不能只追求做大規模,而是要追求做強和做優。《意見》的出臺,給銀行保險機構未來五年發展圈定了方向,意義非常重大。

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可期

在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金融業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融資結構不均衡,直接融資占比低。對此,何海峰直言,融資問題,本質上是金融結構和金融功能的匹配問題,包括金融服務供給結構是否能夠匹配需求,我國金融體系中主力軍銀行保險業能否發揮好直接融資功能等。

因此,《意見》中有一條表述備受市場關注,即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管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何海峰認為,銀行保險業如果能夠更好地發揮直接融資功能來解決一些金融供給的結構性問題,便可以帶動資本市場結構的優化。一方面,理財子公司等一些新設機構的出現,有助於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理財、保險、信託等產品,豐富了資本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標的,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國民經濟宏觀統計中的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長期資金轉化,使整個經濟體系走向新的迴圈平衡和高品質的穩定供給。

“銀行保險機構的資本充足、機構分佈廣,是聚集了大量較低成本資金的金融仲介。而資本市場上有大量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需要融資。所以,應當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支持直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補充說,保險業務特別是壽險與養老險的負債期限較長,可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有助於改善其價格發現、穩定市場、公司治理等功能。

在何海峰看來,銀行保險機構優化融資功能的實現,本質上是靠銀行保險機構從業者的經營管理行為所推動的,這裡就涉及激勵和約束的問題。在約束方面,銀行保險業已經有一整套的管理體系進行規範。在激勵方面,銀行保險機構需要實現激勵相容,即機構行為與員工行為的中長期目標相一致。這就需要在薪酬設計、員工持股計畫上做一些積極探索,從而更好地調動從業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其能夠在產品服務的創新開發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令市場振奮的是,《意見》在優化激勵約束機制方面有了積極的表態。包括銀行保險機構要建立市場化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優化薪酬結構;依法依規開展員工持股試點。

王向楠表示,這項政策的實施,將有助於提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首先,應當建立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讓銀行和保險機構管理層及許多業務條線員工的真實工作成果,可以在薪酬結構體系中當年充分體現。其次,在加強員工激勵約束方面,員工持股計畫在很多行業及企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銀行保險機構應當積極探索嘗試。

構建銀行保險機構體系思路更清晰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金融結構更加優化,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

事實上,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金融體系已提出一年有餘,具體應該怎麼做?《意見》進一步闡述了更清晰的規劃。

比如,優化大中型銀行功能定位。大型商業銀行要在“做強”上下功夫,要加強各業務條線、各子公司的服務整合、流程銜接和系統融合,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準。股份制商業銀行要堅持差異化市場定位,實現特色化經營。城市商業銀行要建立審慎經營文化,合理確定經營半徑。農村中小銀行要堅持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增強縣域服務功能。

“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中國金融的供需結構存在一些失衡,比如期限的失衡、主體的失衡,機構方面也存在供需的不平衡。

他分析稱,在需求端,小微企業、“三農”等金融服務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需要大量資金支援,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客觀存在;在供給端,銀行端的“優質資產荒”是不爭的事實,大量資金找不到合適的信貸投放對象。“機構的供給結構本身存在問題,是導致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曾剛認為,一方面,在過去的供給結構中,大行占比相對較高,但是大行的下沉能力相對有限;另一方面,一些應該下沉服務小微、“三農”的中小銀行追求“做大”,出現偏離主業、脫離當地的行為,最終導致供求失衡。因此,要推動金融機構本身的多元化。

“根據《意見》,每一類機構的行為和發展都要設定一個目標,以形成各自不同的差異化定位,形成互補、銜接。讓薄弱環節、融資難的部分主體能夠得到更充分的支援。”曾剛表示。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