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如何破題?在論壇上,來自監管部門、業界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建言獻策,為金融業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難題,開出了多劑“良方”。
“擴大直接融資”被提及最多
金融業內部結構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高度依賴間接融資體系,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因此,在昨日與會大咖們的建議中,“擴大直接融資”被提及最多。
王兆星指出,要通過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來不斷擴大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來增加長期資金的供給,從而更加有力地支援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
“現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仍然占到全社會融資80%至90%以上,這是一種失衡的金融結構。”在王兆星看來,這種結構易於形成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和金融風險的高度集中。
銀保監會財險部副主任尹江鼇補充道,在我國社融存量和今年的社融增量中,直接融資占比都很低。因此,應著力改革金融體系結構,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為股權等直接融資提供巨大的資金“活水”。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具有‘資本轉化器’的功能,可以將負債端的閒散資金轉化為資產端的穩定資本,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建設者。因此,是否可以考慮以國家平臺注資、引進社會資金等方式,支援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增加資本實力,建設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尹江鼇提議。
對於非金融企業而言,通過股權融資增強資本實力,自然也就降低了自身杠杆。因此,尹江鼇認為,可以考慮以科創板為契機,建設多元化的資本市場,以支援實體企業發展。比如,是否可以考慮對上市公司小額股權再融資設置快捷審批通道,或允許符合條件的頭部股權投資公司上市融資。
構建長效機制穩融資
在金融業結構性失衡問題上,“長期融資與短期融資的失衡”尤為受關注。“‘融資難、融資貴’的背後是融資不穩,不可預期的放貸抽貸,這樣一來,好企業都容易垮。”尹江鼇分析稱,因此,穩融資的長效機制很關鍵。
這個長效機制如何建立?在尹江鼇看來,首先可通過長期合作,緩解融資難這個問題。可借鑒德國、日本的銀行業與實體企業長期穩定合作的做法,支援銀行機構與實體企業深度合作,通過信用替代抵押,推進融資便利,鼓勵中長期貸款,改變短貸長投的現狀,降低成本。
其次,通過整治亂象緩解融資貴。尹江鼇指出,前些年的偽金融創新造成了“利率雙軌制”的怪像,推升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應繼續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回歸本源,規範表外業務和通道業務,推進新一輪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逐步降低社會融資中的不合理成本。”
僅僅靠金融機構一方努力是不夠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補充道,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不僅是金融企業的問題,還有中小企業實體經濟信用不到位的問題。
“因此,要做好政策引導,告誡企業必須避免高負債的現象,避免產能過剩等現象,避免四面出擊、到處開弓的現象,避免上馬項目環節過多、串聯運行的現象,避免好高騖遠、幹不熟悉事情的現象。”黃奇帆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