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增資擴股難 險企爭相發債“補血”

中国财富网
2019-07-08 09:30

已收藏

對於負債經營的保險公司而言,充足的資本金是保證公司正常運轉的“血液”。在業務擴張、到期給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部分保險公司的資本金日益緊張,亟須“補血”。

然而,在保險公司股權強監管的大背景下,新股東准入門檻有所抬升。同時,部分現有股東也因自身實力捉襟見肘而無力為保險公司持續注資。

股東靠不上,部分保險公司開始瞄上發行資本補充債這條路。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保險公司獲准發行資本補充債的金額超過500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當前正是保險公司亟須補充資本金的關鍵時刻。

一方面,部分激進型中小保險公司前幾年因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而消耗大量資本金,償付能力充足率持續下降至監管“紅線”附近。

從已披露的保險公司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中法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持續為負值,君康人壽、昆侖健康、弘康人壽、天安人壽、華夏人壽、信泰人壽、恒大人壽、前海人壽等10多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50%,均需儘快補充資本金,以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

另一方面,資本金補充計畫往往要經過股東大會商議、監管層審批等一系列流程,耗時普遍在半年以上,甚至更長。因此,就算是目前償付能力充足率尚可的保險公司,也都開始著手資本金補充計畫,以為未來業務擴張提前做準備。

由於目前國內保險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期,因此主要依賴于股東及市場來進行融資。然而,伸手問股東要錢,變得越來越難。

首先,符合要求的新股東並不多。目前,保險公司股權監管趨嚴的態勢日益顯現。尤其是《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實施以後,保險公司股東的准入門檻明顯提高。

以中法人壽為例,在出現償付能力壓力後,該公司先後3次披露增資方案,但增資方案至今未獲得監管層批准。據業內人士透露,遲遲沒有等來監管批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法人壽擬引入的新股東未獲監管認可。

此外,部分保險公司經營業績持續不佳,致使原有股東不願意出手相助;一些保險公司現有股東的自身經濟實力也在日漸式微,而無力繼續注資。

新光海航人壽(現更名鼎誠人壽)便是典型的案例。由於原股東不願意給予資本支援,該公司啟動增資計畫後的資金一直難以到位,直到7年後,海航集團退出、新股東入住,該公司才真正完成了增資。

股東的錢不好拿了,部分保險公司開始另辟他徑,資本補充債券成為融資新工具。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已有中國人壽、珠江人壽、百年人壽、平安產險4家保險公司獲銀保監會核准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350億元、35億元、20億元、100億元,合計505億元。從融資額來看,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何為資本補充債券?它是保險公司發行的用於補充資本,發行期限在五年以上(含五年),清償順序列於保單責任和其他普通負債之後,先於保險公司股權資本的債券。

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緣何成為保險公司融資的“新寵”?有投行人士分析稱,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門檻高,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保險公司無需付出流動性溢價,融資成本較低、流動性大,同時交易靈活,投資者認購更加活躍。

但是,資本補充債券也不是想發就能發的。根據《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規定,申請公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保險公司,必須滿足以下幾項要求: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連續經營超過3年;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淨資產不低於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