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最新公佈的社會融資資料包告顯示,今年1月至9月,貸款核銷規模合計為6455億元,同比增幅超過三成。這反映出銀行正在加速出清不良資產,銀行不良率因此有望得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化解風險。
以核銷手段處理不良資產,也正是監管部門所鼓勵的,銀保監會今年已多次表示,鼓勵銀行利用撥備較為充足的有利條件,加大不良貸款處置核銷力度。
貸款核銷同比增超三成
銀行加速清收和處置不良資產,不僅可及時化解風險,還能夠騰出信貸空間。
上證報記者根據人民銀行社融資料統計,今年1月至9月貸款核銷規模合計為645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4775億元,同比增長大約35.2%。這是銀行加速出清不良資產的一個縮影。
在金融嚴監管、去杠杆的背景下,銀行過去累積的不良資產問題正在加速暴露。銀保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96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829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某大行風險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一是嚴監管趨勢持續,鼓勵風險暴露導向明確,同時對風險分類審慎性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外部形勢複雜,導入風險加大。“資源性行業、產能過剩行業等企業還款能力下降,風險不斷積聚並陸續暴露,商業銀行資產品質承受了一定的壓力。”
顯然,壓減不良資產已是當前銀行化解風險的首要工作。其處置手段包括:催收、司法訴訟、貸款重組、核銷、證券化等,業內俗稱為打包、打折、打官司“三打”方式。
而受到監管部門鼓勵的核銷,主要是針對已完全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即100%是壞賬。不過,相比其他手段,核銷也有嚴格的實施要求,即需要滿足財政部及其他監管部門設定的某些條件才能使用。
對於銀行而言,只有不良率過高、包袱過重,才有意願核銷。因為貸款核銷表面上消耗的是撥備,“吃掉”利潤,最終消耗的實則是銀行資本金。
“銀行會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決定處置手段。核銷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財務指標上的資產品質會更好,可謂‘輕裝’上路。”浙商銀行經濟師楊躍告訴記者。
從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中也可窺,核銷是大行和股份行等加速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手段。例如,平安銀行上半年回收不良貸款123億元,同比增180%,其中核銷貸款65.59億元。該行撥備覆蓋率為175.81%,較上年末增加24.73個百分點。
貸款核銷納入社融資料
也正是貸款核銷規模的增加,人民銀行在今年將其納入了社融資料統計的口徑中。
為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方法,自2018年7月起,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援證券”和“貸款核銷”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在“其他融資”項下反映。
“客觀來看,近年來銀行不良核銷力度不斷加大,規模不容忽視,而且以後一段時間還會增加,對統計的偏差影響更大。”楊躍解釋說,正因如此,加入社融統計更合理,畢竟核銷本質上也是貸款,債權在法理上還存在。
某銀行計財辦人士進一步解釋稱,貸款核銷從帳面上減少了新增貸款數,會造成實際統計貸款增長的虛減。他還表示,“地方銀監部門都不希望轄區內銀行不良率過高,也有相關考核要求,核銷能夠快速降低不良率水準。這也是核銷規模增長的原因之一。”
記者注意到,由於監管部門在季末考核銀行不良率等指標,所以銀行一般會在季末大幅增加貸款核銷規模。例如,今年3月、6月、9月的貸款核銷增量分別超過千億元,而其他月份最高不到500億元。
上述計財辦人士表示,核銷都是由銀行自行“消化”,並無其他補償。事實上,監管部門今年以鬆綁監管指標的方式間接鼓勵核銷。今年3月,銀保監會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至150%。而上市銀行半年報資料顯示,絕大多數銀行撥備覆蓋率遠超“紅線”。這意味著,銀行用核銷方式處置不良貸款還有較大空間。
以核銷手段處理不良資產,也正是監管部門所鼓勵的,銀保監會今年已多次表示,鼓勵銀行利用撥備較為充足的有利條件,加大不良貸款處置核銷力度。
貸款核銷同比增超三成
銀行加速清收和處置不良資產,不僅可及時化解風險,還能夠騰出信貸空間。
上證報記者根據人民銀行社融資料統計,今年1月至9月貸款核銷規模合計為645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4775億元,同比增長大約35.2%。這是銀行加速出清不良資產的一個縮影。
在金融嚴監管、去杠杆的背景下,銀行過去累積的不良資產問題正在加速暴露。銀保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為1.96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829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某大行風險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一是嚴監管趨勢持續,鼓勵風險暴露導向明確,同時對風險分類審慎性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外部形勢複雜,導入風險加大。“資源性行業、產能過剩行業等企業還款能力下降,風險不斷積聚並陸續暴露,商業銀行資產品質承受了一定的壓力。”
顯然,壓減不良資產已是當前銀行化解風險的首要工作。其處置手段包括:催收、司法訴訟、貸款重組、核銷、證券化等,業內俗稱為打包、打折、打官司“三打”方式。
而受到監管部門鼓勵的核銷,主要是針對已完全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即100%是壞賬。不過,相比其他手段,核銷也有嚴格的實施要求,即需要滿足財政部及其他監管部門設定的某些條件才能使用。
對於銀行而言,只有不良率過高、包袱過重,才有意願核銷。因為貸款核銷表面上消耗的是撥備,“吃掉”利潤,最終消耗的實則是銀行資本金。
“銀行會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決定處置手段。核銷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財務指標上的資產品質會更好,可謂‘輕裝’上路。”浙商銀行經濟師楊躍告訴記者。
從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中也可窺,核銷是大行和股份行等加速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手段。例如,平安銀行上半年回收不良貸款123億元,同比增180%,其中核銷貸款65.59億元。該行撥備覆蓋率為175.81%,較上年末增加24.73個百分點。
貸款核銷納入社融資料
也正是貸款核銷規模的增加,人民銀行在今年將其納入了社融資料統計的口徑中。
為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方法,自2018年7月起,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援證券”和“貸款核銷”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在“其他融資”項下反映。
“客觀來看,近年來銀行不良核銷力度不斷加大,規模不容忽視,而且以後一段時間還會增加,對統計的偏差影響更大。”楊躍解釋說,正因如此,加入社融統計更合理,畢竟核銷本質上也是貸款,債權在法理上還存在。
某銀行計財辦人士進一步解釋稱,貸款核銷從帳面上減少了新增貸款數,會造成實際統計貸款增長的虛減。他還表示,“地方銀監部門都不希望轄區內銀行不良率過高,也有相關考核要求,核銷能夠快速降低不良率水準。這也是核銷規模增長的原因之一。”
記者注意到,由於監管部門在季末考核銀行不良率等指標,所以銀行一般會在季末大幅增加貸款核銷規模。例如,今年3月、6月、9月的貸款核銷增量分別超過千億元,而其他月份最高不到500億元。
上述計財辦人士表示,核銷都是由銀行自行“消化”,並無其他補償。事實上,監管部門今年以鬆綁監管指標的方式間接鼓勵核銷。今年3月,銀保監會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至150%。而上市銀行半年報資料顯示,絕大多數銀行撥備覆蓋率遠超“紅線”。這意味著,銀行用核銷方式處置不良貸款還有較大空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