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百萬億資管求變 回歸本源進行時

中国证券网
2017-12-28 09:02

已收藏


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走到了一個重要節點。以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大資管新規”)為標誌,從銀行資管的負債側發端,一場防範風險、有序規範的行動徐徐揭幕。

中國資管市場的這輪革新眾望所歸。但同時,要化解舊弊流俗,也絕非易事。剛性兌付如何“打破”?通道業務如何“去”?產品杠杆如何“降”?非標產品的期限錯配如何糾正?對資管市場而言,這輪革新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智慧而審慎的抉擇。

難以“看穿”的資管市場

資管市場有多複雜,看看它的規模和結構就可知一二。

根據今年7月發佈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及此後華泰證券沈娟等人的研究,截至2016年末,中國資管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10萬億元。

其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逾29萬億元,占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在各類機構中占比最高;信託業規模在20萬億元以上,占比17%;保險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占比13%;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合計資管規模近52萬億元,占比約44%。

更加複雜的是,不少資產管理業務的資金背後互相聯通,業務層層分發轉包。有些產品在多個行業的機構間騰挪輾轉,層層嵌套,再輔之以杠杆等,形成了複雜的“鏈式”關係。

以服務銀行資金“出表”為目的的通道業務,是資管資金流轉的一個重要通道。根據華泰證券的研究和草根調研估算,截至去年末,信託業、券商資管和基金公司專戶及子公司等業務中的通道業務規模約10萬億至12萬億元。而通道機構的費率僅有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可謂“收益薄、風險高”之業務典型。

定制的資管產品和結構化產品,也是不少資管資金在行業間或機構間流轉、膨脹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後者,在資產價格波動較大時往往成為市場的薄弱環節。其已成為大資管新政的劍鋒所指。

此外,大型銀行近年來迅速擴增資管規模,大量區域性中小銀行紛紛在近年進入資管市場,成為資管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一家農商行的投資負責人預計,過去3年僅各地農商行的投資規模就翻了兩倍,淨增規模超過1萬億元,其資金遍佈於銀行間市場、公募產品、各機構定制產品等處。

收益率:資管市場的競爭焦點

資管市場近年來的增長趨勢一直比較明顯,加上各類回避監管的“金融創新”頻出,其中的風險值得警惕。

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的資管資深人士坦言,對當下資管業務的弊端看得很清楚,“我們很早就在謀劃進行調整,但單獨實施難度確實很大。”

實際上,在大資管新規推出前,銀行資管業務的格局已經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理財規模基數龐大,超高速增長不可持續;理財產品嚴重同質化,負債成本上升;淨息差不斷收窄;高收益資產獲取難度不斷增大等。

但該人士也承認,少數幾家銀行機構根本無力主動改變這種局面。“誰先動誰就失去客戶,哪家機構也無法承受這樣的經營壓力。”

也有一些資深資管人士認為,從更深層次看,資管市場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彎道超車”業務和通道產品,相當程度上也是傳統金融機構為了應對前幾年萬能險產品和“互聯網寶類”產品的市場衝擊所致。“當時,有些激進的小保險機構以高收益率產品來收攬市場資金,部分互聯網企業推出的號稱‘保本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大規模銷售。這些都直接分流了銀行的儲蓄資金,也衝擊了銀行體系最為關鍵的負債側業務。”

而表內受到各項規則“束縛”的銀行,逐步通過銀行理財產品來提高產品的收益,通過通道業務來提升投資杠杆,通過資金池來平滑各類產品的收益。這些操作恰恰成為大資管新規的主要監管方向。

回歸本源進行時

市場更關注的是,未來資管業務如何回歸本源。

根據九州證券鄧海清的分析,大資管新規體現了幾個重要精神,包括:明確否定了“通道業務”;明確資管產品只允許一層嵌套;明確打破剛性兌付;明確央行的統一後臺職能;建立了統一的大資管監管框架等。他認為,上述舉措對於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相關徵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充分考慮存量資管業務的存續期、市場規模,同時兼顧增量資管業務的合理發行設置過渡期,實施“新老劃斷”,不搞“一刀切”。

一些銀行資管機構的人士認為,銀行資管業務必須向更加專業化、市場化的角度轉變。投資上要考慮覆蓋債券、股票、商品等全市場,產品設計上要能根據客戶需求形成多元化架構。同時,在產業鏈上要增強在實體經濟中主動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

也有銀行資管人士提出,要重視風控能力和專業投資能力。他認為,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趨勢下,未來銀行資管有可能出現“向內變化”的趨勢,通過內設更多專業投資團隊來保障銀行投資目標的剛性完成。當然,如何設置激勵機制將是一大難點。

銀行業內人士較為擔心的是理財產品如果全面推開“淨值化”,與客戶原有認知將有較大距離,短期內可能引發產品規模的大幅波動。另外,以往理財資金所持有的非標資產和杠杆產品的消解也需要一定時間,具體節奏要有精細的把控。

部分公募基金和私募機構則關心新規落實後機構資金的規模變化趨勢。一家基金公司專戶投資總監認為,短期內銀行理財產品如果全面淨值化,有可能降低其組合整體的收益率。而後者可能導致銀行委託外部管理的風險資產規模縮減。

總的來看,機構普遍認為,大資管新規實施之後,資管市場將有更好的發展環境,並將逐步回歸本源。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