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萬之爭”這出跌宕起伏的年度大戲中,有太多的關注點都聚焦於“你爭我奪”、“你攻我守”的激烈劇情上。拋開對情懷與人性的探究,對於保險行業而言,這次保險資金攜手民營資本強勢舉牌上市公司的經歷,恰是險資破局“資產荒”的市場化樣本,值得探討與研究。
低利率背景下,保險業“資金充裕但好資產難求”的尷尬昭然若揭,公司全員出動找資產已成為行業的一個常態。對症方能下藥,資產荒的出現,絕不僅僅是資產端告急,負債端的取捨亦是關鍵成因。因此,破局資產荒,理應從負債與資產兩端同時入手,缺一而不可。
然而,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諸多主客觀原因導致保險業負債端的下降過程必然是緩慢的,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背景下,在資產端尋求超額收益以覆蓋負債端成本,始終是險資破局資產荒的主要途徑。
而從保險公司的回饋來看,相較於收益率下滑的固收類項目、透明度欠佳的非標產品,一二級市場的股權便成為少數能解決資產荒難題的投資品種。若通過舉牌達到長期投資的目的,則可以在覆蓋負債成本和維穩償付能力上“一石二鳥”。
因此,來自多位保險投資圈資深人士的判斷是,從長期視角來看,保險資金配置權益市場、精選個股將是低利率環境下破解資產荒難題的一個必然趨勢。而從本報記者瞭解到的最新資訊來看,近期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正在蓄勢待發,擇優遴選適合自身資金特性的戰略標的。
對症:利差收益消失殆盡
全球都籠罩在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荒、項目荒、資金跟著慌,這似乎已成為全世界資產管理機構公認的系統性難題。中國的保險公司自然也難獨善其身,數千億保險新增保費和到期再投資資金承受著難以言說的配置壓力,是當下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實在保險業尤其是在人身險領域,對資產荒更直白的解釋是——來自資產端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負債端的資金成本。當利差收益逐漸縮小、消失殆盡甚至演變為利差損時,資產荒的警報便開始拉響。
眼下最讓保險公司頭疼的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把這些錢放到哪裡、怎麼放的問題。多位元來自不同規模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向記者解釋說:“所謂的資產荒、項目荒,並不是找不到投資項目,而是找不到能夠覆蓋資金成本的優質項目。”
低利率環境下,大量的保險資金面臨找不到較好投資去處的尷尬。
首先,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全面降低,相比過去,優質資產專案越來越少;其次,另類資產專案的融資主體信用下降等問題也開始隱現。與此同時,資產供給小於資金需求,在固收、另類等保險資金擅長的投資領域,保險公司直面與其他資管機構一起競逐優質資產專案的肉搏局面。
再看保險公司近年來蜂擁的商業地產。“在商業地產投資上,給險資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大概在6%到8%之間,勉強可覆蓋保險負債端的資金成本。但一個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能玩轉,這需要配備大量的地產人才和技術支援。”
其實,在受訪的很多保險公司投資經理眼中,若僅從收益覆蓋成本的角度考慮,諸如發達市場固定收益類產品等海外資產,的確是眼下的優選品種。“但保險機構在‘出海’方面面臨的一個情況是,目前國內QDII額度相對緊張,險資海外投資換匯出資受到一定限制。”
下藥:負債端成本可降但慢
在流動性過剩、投資需求整體下降的大環境下,對於如何破解資產荒,保險業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負債端這一根源上“動刀子”,即降低負債端的資金成本,從而緩解資產端的配置壓力。
這一邏輯有理有據,清晰易懂。為圈內人所熟知的是,資產荒壓力之所以加劇,與保險行業負債成本不斷被抬高有著必然聯繫。
一方面,與歐美國家所不同,國內保險業過去一直處在缺乏稅收優惠的外部環境下,負債成本要相對國外高一些;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國內保險公司過於注重規模而大量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導致負債成本越來越高。
依此邏輯,在破局資產荒的問題上,解決負債端的“不能承受之重”的確是關鍵所在。不過,多位接近監管部門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負債端的成本當然可以降下來、也必須要降下來,但過程可能會很慢,絕對不是快速、一蹴而就的。”
這主要有來自股東、合作機構等各方的壓力。“降低負債端成本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降低保險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二是嚴控支付給代理人、銀行等管道的傭金;三是提高公司管理水準壓縮內部經營成本。但第一、第二種方式可能會直接導致保費收入下滑,股東等各方顯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而第三種方式短期內也無法實現。”上述人士一語中的。
因此,在不少保險公司“掌門人”看來,主觀上,短期內要破解資產荒難題,從負債端著手,顯然不太切實際。
良方:股權戰投將成常態
在負債端成本短期難降的背景下,在資產端尋求超額收益以覆蓋負債端成本,將依然是險資破局資產荒的主要途徑。
記者在採訪調查過程中瞭解到,通過反復比較和研究,在對風險、收益、償付能力指標等綜合考量之後,不少保險公司得出的結論是——目前一級、一級半、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是較為理想的投資品種,尤其是結合眼下的大盤點位,加大權益投資或是明智之舉。
“但關鍵要把握好投資策略、精准擇股,畢竟現在資本市場反轉信號未明確。”多位元保險公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首先,挑選歷年分紅水準和投資回報率較高且穩定、股權又相對分散的個股;其次,通過定增、舉牌等方式掌握個股更多股權比例,甚至並表從而共用標的利潤。
在保險公司財務人士看來,結合以上兩點,不僅可以實現投資收益覆蓋資金成本的目的,還可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尤其是舉牌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0%後,保險公司可將這筆投資體現在‘長期股權投資’項下,並由原先的公允價值計量改為權益法計量,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因此,多位來自保險投資圈人士的判斷是,從長期的視角來看,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資金配置權益市場、精選個股將是破解資產荒難題的一個必然趨勢。“一般來說,中小險企會選擇舉牌的方式;而大型險企因為有管道、資源等優勢,除了舉牌,還可以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或是協定轉讓的方式,來實現戰略目標。”
從本報記者瞭解到的最新資訊來看,近期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正在蓄勢待發,擇優遴選適合自身資金特性的戰略標的。一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從分紅率、投資回報率較高這兩點標準來看,我們挑選出高速公路、地產、銀行、公共事業等多個符合配置要求的行業。”
低利率背景下,保險業“資金充裕但好資產難求”的尷尬昭然若揭,公司全員出動找資產已成為行業的一個常態。對症方能下藥,資產荒的出現,絕不僅僅是資產端告急,負債端的取捨亦是關鍵成因。因此,破局資產荒,理應從負債與資產兩端同時入手,缺一而不可。
然而,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諸多主客觀原因導致保險業負債端的下降過程必然是緩慢的,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背景下,在資產端尋求超額收益以覆蓋負債端成本,始終是險資破局資產荒的主要途徑。
而從保險公司的回饋來看,相較於收益率下滑的固收類項目、透明度欠佳的非標產品,一二級市場的股權便成為少數能解決資產荒難題的投資品種。若通過舉牌達到長期投資的目的,則可以在覆蓋負債成本和維穩償付能力上“一石二鳥”。
因此,來自多位保險投資圈資深人士的判斷是,從長期視角來看,保險資金配置權益市場、精選個股將是低利率環境下破解資產荒難題的一個必然趨勢。而從本報記者瞭解到的最新資訊來看,近期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正在蓄勢待發,擇優遴選適合自身資金特性的戰略標的。
對症:利差收益消失殆盡
全球都籠罩在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荒、項目荒、資金跟著慌,這似乎已成為全世界資產管理機構公認的系統性難題。中國的保險公司自然也難獨善其身,數千億保險新增保費和到期再投資資金承受著難以言說的配置壓力,是當下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實在保險業尤其是在人身險領域,對資產荒更直白的解釋是——來自資產端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負債端的資金成本。當利差收益逐漸縮小、消失殆盡甚至演變為利差損時,資產荒的警報便開始拉響。
眼下最讓保險公司頭疼的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把這些錢放到哪裡、怎麼放的問題。多位元來自不同規模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向記者解釋說:“所謂的資產荒、項目荒,並不是找不到投資項目,而是找不到能夠覆蓋資金成本的優質項目。”
低利率環境下,大量的保險資金面臨找不到較好投資去處的尷尬。
首先,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全面降低,相比過去,優質資產專案越來越少;其次,另類資產專案的融資主體信用下降等問題也開始隱現。與此同時,資產供給小於資金需求,在固收、另類等保險資金擅長的投資領域,保險公司直面與其他資管機構一起競逐優質資產專案的肉搏局面。
再看保險公司近年來蜂擁的商業地產。“在商業地產投資上,給險資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大概在6%到8%之間,勉強可覆蓋保險負債端的資金成本。但一個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能玩轉,這需要配備大量的地產人才和技術支援。”
其實,在受訪的很多保險公司投資經理眼中,若僅從收益覆蓋成本的角度考慮,諸如發達市場固定收益類產品等海外資產,的確是眼下的優選品種。“但保險機構在‘出海’方面面臨的一個情況是,目前國內QDII額度相對緊張,險資海外投資換匯出資受到一定限制。”
下藥:負債端成本可降但慢
在流動性過剩、投資需求整體下降的大環境下,對於如何破解資產荒,保險業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負債端這一根源上“動刀子”,即降低負債端的資金成本,從而緩解資產端的配置壓力。
這一邏輯有理有據,清晰易懂。為圈內人所熟知的是,資產荒壓力之所以加劇,與保險行業負債成本不斷被抬高有著必然聯繫。
一方面,與歐美國家所不同,國內保險業過去一直處在缺乏稅收優惠的外部環境下,負債成本要相對國外高一些;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國內保險公司過於注重規模而大量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導致負債成本越來越高。
依此邏輯,在破局資產荒的問題上,解決負債端的“不能承受之重”的確是關鍵所在。不過,多位接近監管部門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負債端的成本當然可以降下來、也必須要降下來,但過程可能會很慢,絕對不是快速、一蹴而就的。”
這主要有來自股東、合作機構等各方的壓力。“降低負債端成本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降低保險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二是嚴控支付給代理人、銀行等管道的傭金;三是提高公司管理水準壓縮內部經營成本。但第一、第二種方式可能會直接導致保費收入下滑,股東等各方顯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而第三種方式短期內也無法實現。”上述人士一語中的。
因此,在不少保險公司“掌門人”看來,主觀上,短期內要破解資產荒難題,從負債端著手,顯然不太切實際。
良方:股權戰投將成常態
在負債端成本短期難降的背景下,在資產端尋求超額收益以覆蓋負債端成本,將依然是險資破局資產荒的主要途徑。
記者在採訪調查過程中瞭解到,通過反復比較和研究,在對風險、收益、償付能力指標等綜合考量之後,不少保險公司得出的結論是——目前一級、一級半、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是較為理想的投資品種,尤其是結合眼下的大盤點位,加大權益投資或是明智之舉。
“但關鍵要把握好投資策略、精准擇股,畢竟現在資本市場反轉信號未明確。”多位元保險公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首先,挑選歷年分紅水準和投資回報率較高且穩定、股權又相對分散的個股;其次,通過定增、舉牌等方式掌握個股更多股權比例,甚至並表從而共用標的利潤。
在保險公司財務人士看來,結合以上兩點,不僅可以實現投資收益覆蓋資金成本的目的,還可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尤其是舉牌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0%後,保險公司可將這筆投資體現在‘長期股權投資’項下,並由原先的公允價值計量改為權益法計量,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因此,多位來自保險投資圈人士的判斷是,從長期的視角來看,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資金配置權益市場、精選個股將是破解資產荒難題的一個必然趨勢。“一般來說,中小險企會選擇舉牌的方式;而大型險企因為有管道、資源等優勢,除了舉牌,還可以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或是協定轉讓的方式,來實現戰略目標。”
從本報記者瞭解到的最新資訊來看,近期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正在蓄勢待發,擇優遴選適合自身資金特性的戰略標的。一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從分紅率、投資回報率較高這兩點標準來看,我們挑選出高速公路、地產、銀行、公共事業等多個符合配置要求的行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