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超過60家經過股東“更新”的公司中梳理出五大趨勢要點:萬達、恒大、鴻商等大型實業集團收購保險牌照的用意,保險公司中原有股東之間的變更使得大股東收緊控制權,電商巨頭對保險的定義,創業公司以及互助保險新模式的“鯰魚效應”以及上市之路。
2015年是保險業“股權變更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自2014年12月迄今的12個月裡,已有至少33家保險公司正在或已完成股權變更,包括被收購(9家)、大股東收緊份額(13家)、集團內轉讓股權(5家)、上市清理(2家)等。
如果再加上由新資本進入保險業所帶來的新開業14家,及年內新批籌9家,發生股權變動(含新增資本)的保險公司數量已占保險公司總數量的約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超過20家上市公司年內紮堆發佈了擬設立壽險、產險、健康險、互聯網保險和互助保險等類型保險公司的公告。
不同尋常的現象意味著,保險業的股東資本屬性正在進入反覆運算高峰期。
大致而言,早年成立保險公司的部分中資、外資股東正在選擇性退出,而新崛起資本,尤其是民營地產、醫藥實業和電商巨頭,或看好壽險長期資金輸血功能,或看好健康險是醫療改革中關鍵杠杆,或看產險靈活多變的場景附屬黏性,或者前三種功能的融合變種,正在有針對性的促使著保險業從產品到運營、從內容到功能產融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
9家保險公司被收購和金控
本文“收購”是指公司通過股權交易取得保險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儘管不一定達到《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30%股權標準,但新資本成為現有保險公司第一大股東。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自去年底至今,共有9家保險公司被收購或金控。
分別是:萬達集團收購百年人壽11.55%股權;恒大地產(03333.HK)39.39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後更名“恒大人壽”)50%股權;中銀保險12.75億元收購中航三星人壽(後更名“中銀三星人壽”)51%股權;鴻商集團收購中法人壽50%股權;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收購民安財險51%股權;同方股份(600100.SH)收購海康人壽(後更名“同方全球人壽”)50%股份;鎮江和融房地產收購弘康人壽19%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華邦控股收購華農財險2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螞蟻金服12億元收購國泰產險60%股權(尚未獲批).
此外,還有中華聯合集團、中德安聯人壽、新光海航人壽等公司曾有意願股權變更。今年7月,中民投及旗下中民國際擬以22億美元收購思諾國際保險集團全部股權。
進軍保險業的資本屬性中,以地產為主,醫藥、實業、電商等也在其中,大比例控股購入的目的不一,或是為了組建主題金融版圖的全牌照戰略,或是為了便於資本市場操作。
以萬達為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做年中工作報告時稱,下半年要完成銀行、證券、保險等三家公司的並購,加上已有的金融產業,正式成立萬達金融集團。王健林對金融集團有很大期許,甚至認為“有超過萬達文化和萬達商業兩者市值總和的可能”。
但萬達金控並非一路暢通。一位接近萬達金融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萬達金融集團原本在2014年就計畫成立,當時擬任負責人為有銀行理財和投行背景的王貴亞,後萬達集團對金融板塊的架構又進行調整,將互聯網和電商平臺也融入金融板塊,萬達金融總裁由原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高級副總裁曲德君出任。
王健林將萬達的“互聯網+金融”歸納為:掌握萬達體系內數十萬商家的現金流入口,研發雲POS機,並對其作信貸考核、發放和回收;萬達金融除了發放貸款,還可以做理財產品、做消費金融等。
“儘量不建金融實體店,如果萬達商家每個有100萬信貸需求,萬達金融就是萬億規模。”王健林稱,金融集團在並購企業時,一開始就要把架構設計到位,保證國內國外都能上市。
恒大的壽險策略相對更加激進。
恒大人壽更換股東、公司名後,即舉行了千人“誓師大會”,並向系統內員工全員推廣恒大人壽保險產品,主要為年化利率在7%-8%不等的萬能險。從業內產品現狀來看,這樣的回報率確有吸引力。恒大集團稱將在12月底前,保費收入確保突破100億元,力爭300億元。而300億元,是一家成立數年的中型壽險公司大約一年的保費收入。
儘管今年以來,監管層對壽險公司互聯網管道銷售萬能險、投連險等理財型險種有明確限制並強調流程規範性(如自動退保、承諾收益率等),8月以來不少壽險公司的產品在協力廠商理財網站上下架,但已經擋不住壽險理財型產品收入今年前10個月同比大幅增長91%。截至10月底,壽險投資款的規模(6564億元)跟整個產險業的收入規模,相差僅不到300億元。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股權產融結合的程度愈加深入和複雜。地產、電商、金融,三大領域巨頭交叉持股、相互合作的趨勢正在凸顯。
“不能簡單的理解誰控股了誰,資源就會向誰傾斜。”一位電商巨頭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以螞蟻金服為例,之前與騰訊和平安共同發起設立了眾安線上,今年又收購了國泰產險,同時正在籌備設立信美相互人壽保險,但年初的增資中,人保資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等都在螞蟻金服新股東名單中。”
大股東收緊保險公司股權,曲線上市
股權變更梳理中,還有一大類(15家)明顯特徵是保險公司中,大股東主動或被動收購中小股東股權,使得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斷攀升,從原來分散的股權逐漸過渡到集中控制。
這些案例包括,深圳市钜盛華股份公司從另外兩家股東手裡接盤7億股股權,實現對前海人壽51%控股;華資實業(600191.SH)擬募集317億元增資華夏保險實現不超過51%控股(尚未獲批);西水股份(600291.SH)通過收購並增資的方式擬控股天安財險50.87%股份;天茂集團(000627.SZ)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募集98.5億元購買國華人壽股份並增資,最終控股為51%(尚未獲批).
由此,“曲線上市”的途徑正在形成趨勢。西水股份對天安財險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的方案,近期已經獲得保監會的原則上同意,重組事項仍需報證監會核准。同類型的還有華資實業和天茂集團實際控制人。入手保險牌照後,三家上市公司不但轉變了行業性質,今年內三檔股票都有至少兩位數的漲幅。
大比例控股壽險公司後,資本市場運作功能凸顯。
例如,國華人壽自7月起至少有13次出手增持的記錄,涉及天宸股份(600620.SH)、華鑫股份(600621.SH)、新世界(600628.SH)、東湖高新(600133.SH)、國農科技(000004.SZ)、有研新材(600206.SH)等多家上市公司。
再如,前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近期三度增持萬科A(000002.SH),並全部達到舉牌紅線,一度成為萬科A第一大股東。此外,前海人壽五度舉牌南玻A(000012.SZ)、三次舉牌中炬高新,華僑城A(000068.SZ)、韶能股份(000601.SZ)、明星電力(600101.SH)等都在舉牌範圍中。
控股後的資本幾乎都是朝全牌照的目標發展。
深圳市钜盛華股份公司控股前海人壽,今年11月又組建新疆前海聯合財險;天茂集團實際控制人控股國華人壽,同時還擁有安盛天平產險;泛海控股(000046.SZ)集團除了通過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公司控股民安財險外,計畫通過該公司聯合巨人投資聯合發起設立亞太再保險公司,此外,華電收購中德安聯人壽未果後,有消息稱史玉柱的巨人有意深度參與,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見任何公告和監管批復。
除了上述大比例控股之外,還有合資公司外資退出的案例。
如長生人壽(中法人壽、中航三星人壽同理),日本生命對長生人壽持股降至30%;亦有公司治理出現問題經過監管介入後回歸正軌的案例如正德人壽(後更名為“君康人壽”),更名後,新股東控制權更加集中,原股東美好控股占比由原來的20%下降至6.6%。清華控股持股中融人壽升至20%成為第一股東後,中天城投(000540.SH)近期公告,其全資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擬收購聯合銅箔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中融人壽20%的股份,與清華控股成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尚未獲批)。此外,民生人壽、浙商財險、都邦財險、安誠財險、利安人壽等大股東的股權占比都在進一步濃縮,持股5%以內的小股東陸續退出。中天城投11月還通過貴陽金控發起設立華宇再保險。
也有為了明年上市而不斷清理股權的兩家公司:泰康人壽和華泰集團。
過去的一年半,泰康人壽共計發行了140億元的債券,同時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五次的變更股權,泰康人壽第一大股東嘉德拍賣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2.7485%。中國外運長航集團、中遠財務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01800.HK)、中信信託這五家原來的大股東,陸續轉讓出其所持有的全部股權。
鯰魚效應
不論是今年新批籌的保險機構,還是公告稱擬成立的組織,互聯網標籤痕跡頗重。
壽險牌照今年僅中華聯合壽險一家批籌並開業,產險尤其是地方性產險和互聯網產險牌照的開放則相對順利。
多樣性的體現,在於除了互聯網產險公司外,保監會還批籌了航運險、信用保證保險等專業公司、寶付通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等。相互保險的牌照也很可能將在明年破冰。
一方面,監管機構對壽險牌照的發放持謹慎態度,“壽險不好做,新壽險公司是不是只能靠理財發展規模,仍需要探討。”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但另一方面,在保險資金運用中,監管層更多持有“多觀察、多探索”的態度,“關聯交易並非絕對禁止,只需要更多維度披露;海外投資每單絕對值大但整體量還比較小;股票等權益類保險資金參與的占比最高也不到15%,如果保險資金在風險控制下可以做到更有競爭力投資收益,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另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
“杠杆保障確實有需求,但從需求到真金白銀付錢購買,又是很大一道坎。我們為何不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中嵌入高保額廣覆蓋的壽險保障功能?用利差來覆蓋死差和費差才是保險公司的競爭力。”一位研究並投資互聯網保險的天使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成熟的壽險公司,例如泰康和合眾人壽,成立產險,除了完成全牌照和產業鏈外,更多在於利用碎片化產險產品親近各種場景,達到獲客和維持使用者黏度的目的。
一位接近泰康線上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泰康15年的互聯網探索史,此前一直在自營管道和依附協力廠商平臺之間搖擺,加上壽險重資產、低頻率的特點,在獲客時受到較大限制。泰康線上的成立,更深一層功能是為了利用碎片化產品,説明壽險主業導流,並維持客戶忠誠度。
多元的社會資本參與,正在發揮鯰魚效應,刺激保險業的傳統思維,促使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產品。越來越多的協力廠商仲介平臺,開始繞過牌照的限制,定位於做“產品設計師”的角色,在不同客戶群、場景中尋找保險需求並設計成保險產品,再尋找保險公司“貼牌”出單。
“只要有一家保險公司願意按照我們設計的產品來做,有了市場良好回饋,其他的公司也都會開始重視。車險如此、壽險產品亦如此。”一家電商平臺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在擬籌備保險機構的股東名單中,不乏康美藥業(600518.SH)、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哈爾濱譽衡藥業(002437.SZ)、湯臣倍健(300146.SZ)股份公司、博暉創新(300318.SZ)光電技術公司等醫藥和臨床檢測產業公司。
自去年底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後,健康險的定義外延得到擴張。一方面,將現在主要靠報銷型的產品擴大到了前端健康管理和養生護理,另一方面,增加了醫療責任險等範圍,並且鼓勵為健康科技產業融資提供支持。
“這些都擴大了現在國內健康險經營機構的工作職能範圍。我們理解的是國務院希望通過商業保險這支‘市場化杠杆’多方面促進深化醫療改革進程。”一位大型壽險公司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除近期康美藥業公告籌備健康險公司外,複星集團、陽光保險、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LFC.N)也都在排隊申請專業健康險公司牌照中。除了傳統健康險,保險公司利用互聯網社交模式與健康管理對接而創新的新型健康險,例如眾安線上的“步步保”和長城人壽的“種牙險”,這類產品培植的使用者規模在不斷擴容中,而這一部分,可看作是培養用戶瞭解健康、人壽保障的良性入口。
除投資理財類險種同比增速達到91%外,今年增速第二高的為健康險業務。前十個月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027億元,同比增長48%。
2015年是保險業“股權變更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自2014年12月迄今的12個月裡,已有至少33家保險公司正在或已完成股權變更,包括被收購(9家)、大股東收緊份額(13家)、集團內轉讓股權(5家)、上市清理(2家)等。
如果再加上由新資本進入保險業所帶來的新開業14家,及年內新批籌9家,發生股權變動(含新增資本)的保險公司數量已占保險公司總數量的約三分之一。
不僅如此,超過20家上市公司年內紮堆發佈了擬設立壽險、產險、健康險、互聯網保險和互助保險等類型保險公司的公告。
不同尋常的現象意味著,保險業的股東資本屬性正在進入反覆運算高峰期。
大致而言,早年成立保險公司的部分中資、外資股東正在選擇性退出,而新崛起資本,尤其是民營地產、醫藥實業和電商巨頭,或看好壽險長期資金輸血功能,或看好健康險是醫療改革中關鍵杠杆,或看產險靈活多變的場景附屬黏性,或者前三種功能的融合變種,正在有針對性的促使著保險業從產品到運營、從內容到功能產融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
9家保險公司被收購和金控
本文“收購”是指公司通過股權交易取得保險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儘管不一定達到《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30%股權標準,但新資本成為現有保險公司第一大股東。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自去年底至今,共有9家保險公司被收購或金控。
分別是:萬達集團收購百年人壽11.55%股權;恒大地產(03333.HK)39.39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後更名“恒大人壽”)50%股權;中銀保險12.75億元收購中航三星人壽(後更名“中銀三星人壽”)51%股權;鴻商集團收購中法人壽50%股權;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收購民安財險51%股權;同方股份(600100.SH)收購海康人壽(後更名“同方全球人壽”)50%股份;鎮江和融房地產收購弘康人壽19%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華邦控股收購華農財險2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螞蟻金服12億元收購國泰產險60%股權(尚未獲批).
此外,還有中華聯合集團、中德安聯人壽、新光海航人壽等公司曾有意願股權變更。今年7月,中民投及旗下中民國際擬以22億美元收購思諾國際保險集團全部股權。
進軍保險業的資本屬性中,以地產為主,醫藥、實業、電商等也在其中,大比例控股購入的目的不一,或是為了組建主題金融版圖的全牌照戰略,或是為了便於資本市場操作。
以萬達為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做年中工作報告時稱,下半年要完成銀行、證券、保險等三家公司的並購,加上已有的金融產業,正式成立萬達金融集團。王健林對金融集團有很大期許,甚至認為“有超過萬達文化和萬達商業兩者市值總和的可能”。
但萬達金控並非一路暢通。一位接近萬達金融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萬達金融集團原本在2014年就計畫成立,當時擬任負責人為有銀行理財和投行背景的王貴亞,後萬達集團對金融板塊的架構又進行調整,將互聯網和電商平臺也融入金融板塊,萬達金融總裁由原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高級副總裁曲德君出任。
王健林將萬達的“互聯網+金融”歸納為:掌握萬達體系內數十萬商家的現金流入口,研發雲POS機,並對其作信貸考核、發放和回收;萬達金融除了發放貸款,還可以做理財產品、做消費金融等。
“儘量不建金融實體店,如果萬達商家每個有100萬信貸需求,萬達金融就是萬億規模。”王健林稱,金融集團在並購企業時,一開始就要把架構設計到位,保證國內國外都能上市。
恒大的壽險策略相對更加激進。
恒大人壽更換股東、公司名後,即舉行了千人“誓師大會”,並向系統內員工全員推廣恒大人壽保險產品,主要為年化利率在7%-8%不等的萬能險。從業內產品現狀來看,這樣的回報率確有吸引力。恒大集團稱將在12月底前,保費收入確保突破100億元,力爭300億元。而300億元,是一家成立數年的中型壽險公司大約一年的保費收入。
儘管今年以來,監管層對壽險公司互聯網管道銷售萬能險、投連險等理財型險種有明確限制並強調流程規範性(如自動退保、承諾收益率等),8月以來不少壽險公司的產品在協力廠商理財網站上下架,但已經擋不住壽險理財型產品收入今年前10個月同比大幅增長91%。截至10月底,壽險投資款的規模(6564億元)跟整個產險業的收入規模,相差僅不到300億元。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股權產融結合的程度愈加深入和複雜。地產、電商、金融,三大領域巨頭交叉持股、相互合作的趨勢正在凸顯。
“不能簡單的理解誰控股了誰,資源就會向誰傾斜。”一位電商巨頭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以螞蟻金服為例,之前與騰訊和平安共同發起設立了眾安線上,今年又收購了國泰產險,同時正在籌備設立信美相互人壽保險,但年初的增資中,人保資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等都在螞蟻金服新股東名單中。”
大股東收緊保險公司股權,曲線上市
股權變更梳理中,還有一大類(15家)明顯特徵是保險公司中,大股東主動或被動收購中小股東股權,使得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斷攀升,從原來分散的股權逐漸過渡到集中控制。
這些案例包括,深圳市钜盛華股份公司從另外兩家股東手裡接盤7億股股權,實現對前海人壽51%控股;華資實業(600191.SH)擬募集317億元增資華夏保險實現不超過51%控股(尚未獲批);西水股份(600291.SH)通過收購並增資的方式擬控股天安財險50.87%股份;天茂集團(000627.SZ)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募集98.5億元購買國華人壽股份並增資,最終控股為51%(尚未獲批).
由此,“曲線上市”的途徑正在形成趨勢。西水股份對天安財險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的方案,近期已經獲得保監會的原則上同意,重組事項仍需報證監會核准。同類型的還有華資實業和天茂集團實際控制人。入手保險牌照後,三家上市公司不但轉變了行業性質,今年內三檔股票都有至少兩位數的漲幅。
大比例控股壽險公司後,資本市場運作功能凸顯。
例如,國華人壽自7月起至少有13次出手增持的記錄,涉及天宸股份(600620.SH)、華鑫股份(600621.SH)、新世界(600628.SH)、東湖高新(600133.SH)、國農科技(000004.SZ)、有研新材(600206.SH)等多家上市公司。
再如,前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近期三度增持萬科A(000002.SH),並全部達到舉牌紅線,一度成為萬科A第一大股東。此外,前海人壽五度舉牌南玻A(000012.SZ)、三次舉牌中炬高新,華僑城A(000068.SZ)、韶能股份(000601.SZ)、明星電力(600101.SH)等都在舉牌範圍中。
控股後的資本幾乎都是朝全牌照的目標發展。
深圳市钜盛華股份公司控股前海人壽,今年11月又組建新疆前海聯合財險;天茂集團實際控制人控股國華人壽,同時還擁有安盛天平產險;泛海控股(000046.SZ)集團除了通過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公司控股民安財險外,計畫通過該公司聯合巨人投資聯合發起設立亞太再保險公司,此外,華電收購中德安聯人壽未果後,有消息稱史玉柱的巨人有意深度參與,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見任何公告和監管批復。
除了上述大比例控股之外,還有合資公司外資退出的案例。
如長生人壽(中法人壽、中航三星人壽同理),日本生命對長生人壽持股降至30%;亦有公司治理出現問題經過監管介入後回歸正軌的案例如正德人壽(後更名為“君康人壽”),更名後,新股東控制權更加集中,原股東美好控股占比由原來的20%下降至6.6%。清華控股持股中融人壽升至20%成為第一股東後,中天城投(000540.SH)近期公告,其全資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擬收購聯合銅箔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中融人壽20%的股份,與清華控股成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尚未獲批)。此外,民生人壽、浙商財險、都邦財險、安誠財險、利安人壽等大股東的股權占比都在進一步濃縮,持股5%以內的小股東陸續退出。中天城投11月還通過貴陽金控發起設立華宇再保險。
也有為了明年上市而不斷清理股權的兩家公司:泰康人壽和華泰集團。
過去的一年半,泰康人壽共計發行了140億元的債券,同時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五次的變更股權,泰康人壽第一大股東嘉德拍賣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2.7485%。中國外運長航集團、中遠財務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01800.HK)、中信信託這五家原來的大股東,陸續轉讓出其所持有的全部股權。
鯰魚效應
不論是今年新批籌的保險機構,還是公告稱擬成立的組織,互聯網標籤痕跡頗重。
壽險牌照今年僅中華聯合壽險一家批籌並開業,產險尤其是地方性產險和互聯網產險牌照的開放則相對順利。
多樣性的體現,在於除了互聯網產險公司外,保監會還批籌了航運險、信用保證保險等專業公司、寶付通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等。相互保險的牌照也很可能將在明年破冰。
一方面,監管機構對壽險牌照的發放持謹慎態度,“壽險不好做,新壽險公司是不是只能靠理財發展規模,仍需要探討。”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但另一方面,在保險資金運用中,監管層更多持有“多觀察、多探索”的態度,“關聯交易並非絕對禁止,只需要更多維度披露;海外投資每單絕對值大但整體量還比較小;股票等權益類保險資金參與的占比最高也不到15%,如果保險資金在風險控制下可以做到更有競爭力投資收益,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另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
“杠杆保障確實有需求,但從需求到真金白銀付錢購買,又是很大一道坎。我們為何不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中嵌入高保額廣覆蓋的壽險保障功能?用利差來覆蓋死差和費差才是保險公司的競爭力。”一位研究並投資互聯網保險的天使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成熟的壽險公司,例如泰康和合眾人壽,成立產險,除了完成全牌照和產業鏈外,更多在於利用碎片化產險產品親近各種場景,達到獲客和維持使用者黏度的目的。
一位接近泰康線上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泰康15年的互聯網探索史,此前一直在自營管道和依附協力廠商平臺之間搖擺,加上壽險重資產、低頻率的特點,在獲客時受到較大限制。泰康線上的成立,更深一層功能是為了利用碎片化產品,説明壽險主業導流,並維持客戶忠誠度。
多元的社會資本參與,正在發揮鯰魚效應,刺激保險業的傳統思維,促使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產品。越來越多的協力廠商仲介平臺,開始繞過牌照的限制,定位於做“產品設計師”的角色,在不同客戶群、場景中尋找保險需求並設計成保險產品,再尋找保險公司“貼牌”出單。
“只要有一家保險公司願意按照我們設計的產品來做,有了市場良好回饋,其他的公司也都會開始重視。車險如此、壽險產品亦如此。”一家電商平臺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在擬籌備保險機構的股東名單中,不乏康美藥業(600518.SH)、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哈爾濱譽衡藥業(002437.SZ)、湯臣倍健(300146.SZ)股份公司、博暉創新(300318.SZ)光電技術公司等醫藥和臨床檢測產業公司。
自去年底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後,健康險的定義外延得到擴張。一方面,將現在主要靠報銷型的產品擴大到了前端健康管理和養生護理,另一方面,增加了醫療責任險等範圍,並且鼓勵為健康科技產業融資提供支持。
“這些都擴大了現在國內健康險經營機構的工作職能範圍。我們理解的是國務院希望通過商業保險這支‘市場化杠杆’多方面促進深化醫療改革進程。”一位大型壽險公司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除近期康美藥業公告籌備健康險公司外,複星集團、陽光保險、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LFC.N)也都在排隊申請專業健康險公司牌照中。除了傳統健康險,保險公司利用互聯網社交模式與健康管理對接而創新的新型健康險,例如眾安線上的“步步保”和長城人壽的“種牙險”,這類產品培植的使用者規模在不斷擴容中,而這一部分,可看作是培養用戶瞭解健康、人壽保障的良性入口。
除投資理財類險種同比增速達到91%外,今年增速第二高的為健康險業務。前十個月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027億元,同比增長48%。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