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中國絲綢修復師讓珍貴文物"再放光華"

新華社,杭州
2020-08-11 09:34

已收藏

新華社杭州8月11日電(記者崔力 王俊祿)即使在距離文物非常近的地方定睛觀看,也只能隱隱約約看到資深修復師樓淑琦手上極細的針,卻怎麼也看不到正在修補文物的細密絲線。

而她在修補的,正是在日前面向公眾展出的來自清東陵的慈禧定東陵地宮和容妃園寢地宮的珍貴紡織品文物。

其中修復難度最高,同時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莫過於清東陵慈禧地宮出土的陪葬品陀羅尼經被以及慈禧的"十二章"紋女龍袍。

"絲綢修復師們見過的最細的絲線,能夠細到頭髮絲的九分之一,一般人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修復的痕跡。"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王淑娟介紹。

在修復師們八年的努力下,這批文物終於在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與公眾見面。

"當年慈禧太后去世,就是這張經被包裹著她,去往往生之路,這次也是這件文物全面修復後首次面對公眾。"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主任周暘說。

"十二章"紋本只有帝王的龍袍才可以使用,但是慈禧太后下葬時,她的龍袍上就用了這樣的規格,並且,龍袍上還用金線繡有31個"佛"字並綴有珍珠,彰顯了陵寢主人尊貴的地位。

陀羅尼經被長290釐米,寬275釐米,織物產地為江甯(南京)織造,經被上有緞地織撚金的圖文,中心是一座佛塔,上有漢字楷書篆體,共25000多字,包括心經、金剛經等多種經文,還裝點有"十二章"紋和萬福萬壽花紋。

"整個經被花紋繁複且設計精巧,沒有強大的織機技術體系支撐,根本不可能織就這個大小的陀羅尼經被,因此這件文物具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當年,這件經被應該是金光閃閃的明黃色,而且上面還綴著820顆珍珠,很可惜後來被盜了。"周暘介紹。

"2013年那個下雪的冬天,我們住在清東陵裡面,屋裡沒有暖氣,庫房裡的燈忽明忽暗,我們就這樣把慈禧太后的龍袍、夾衣連帶著底下的一塊大玻璃板,搬出了庫房來。"王淑娟回憶道。

中國絲綢博物館1992年起正式對外開放,是以中國絲綢為核心的,集收藏、研究、傳承、展示於一體的紡織服裝類專題研究性博物館。

這家"文物醫院"裡的醫生們,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為絲織品文物"動手術"。王淑娟說,"我們在修復的時候,把那些串著珍珠的線頭都保留了下來,就是希望能夠在原樣修復的同時告訴大家,這件陀羅尼經被當年的確極盡奢華。"

擔任此次修復工作技術總指導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資深修復師樓淑琦說:"修補紡織品文物,需要心極靜,還需要體力。"在她從事古代紡織品文物修復的20多年來,一年就得換一副老花鏡,有時太專注于修復而長久站立,腿上的肉都會一壓一個坑。

"作為文保科學家,眼睜睜地看著一些文物卻救不了它們,那個時刻才是最無力的。"周暘說,"只要文物`病了`,我們就要去給它治病,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此次展出的絲織品還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撥交,有袍服、夾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個品類,展出將持續到11月8日。

"絲綢就像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胎記一樣。有些文物命運多舛,它們能夠留到今天與我們相見,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已經是一種緣分。"周暘感慨道。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