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波是一名爵士樂作曲家,對於一名音樂人來說,旅行是激發創作靈感的最佳方式。"小時候我家裡有一本世界地圖,上面標注了幾座中國城市的名字,還有一些照片,那時我就想著有一天能到中國看看。"他說。
大學畢業後,彭小波一直在家鄉的梅斯國立音樂學院任教。2004年,在一名中國學生的邀請下,他終於有機會到中國旅行,並認識了許多中國的爵士樂朋友。
彼時,彭小波去了北京、上海和湖南,無論是油條、小籠包,還是酸菜魚、水煮肉片,不同風味的美食和文化徹底征服了他。從那以後,彭小波每個假期都要從法國飛來中國,三年間來了10餘次。
隨著來中國的次數逐漸增多,彭小波對這裡的喜愛也逐漸深厚。他曾和朋友笑言,如果可以在中國找到工作,他會毫不猶豫留在這裡。2007年,一個機會從天而降: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對外招聘爵士專業教師。得知消息後,彭小波第一時間飛到廣州面試,最終如願以償獲得了這份工作。
如今,彭小波已在廣州生活12年。期間,他不僅到訪了許多中國城市,還娶到了一位中國太太。在妻子的影響下,彭小波還迷上了中國古裝劇。
"當時我在看《甄嬛傳》,他發現劇裡有很多中國歷史故事,後來就變成兩個人一起追劇。"彭小波的妻子黃幽綿告訴記者,後來的《羋月傳》《如懿傳》他不僅一集不落地看完,還嘗試從歷史書中找到那個朝代的故事和人物,以及當時的音樂。"這些都影響著他的音樂創作。"
"中國的樂器很美妙,但是有些難。"彭小波說,一開始自己嘗試將中國民樂與爵士樂融合,卻總感覺樂器的配合不夠和諧。後來,他通過向民樂系老師請教,逐漸找到了中國民樂和西方樂器的融合之處,才慢慢摸索出創作方向。
一個偶然的機會,彭小波翻開了一本法文版的《唐詩三百首》,王之渙的《涼州詞》深深打動了他。
"我一讀到這首詩,腦子裡就出現了音樂的線條。從中國出發向西走,然後穿過大漠和高山,一路回到梅斯。"彭小波閉上眼,用手一邊比畫著,一邊輕聲哼起了旋律。"後來我知道了絲綢之路,從小時候的那本地圖冊開始,我想像著,跨過那麼長的距離,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彭小波將他對絲路的想像放到了樂曲中。在編曲中,他將二胡、高胡、古箏和笛子等中國傳統樂器與顫音琴、架子鼓等西方打擊樂器結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展現力。"中國在那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所以這首曲子起名為《絲·路·夢》"他說。
"絲路夢不是一個國家的獨奏,而是許多國家的協奏。"彭小波表示,現在每次回法國,他都能遇到很多學習音樂的中國留學生。而在他廣州的課堂上,也有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絲路是一個紐帶,讓中國和世界的溝通越來越密切。"彭小波說,以後或許能坐高鐵從北京到巴黎,在絲路上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