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春田花花老友會":中國式"抱團養老"體驗記

杭州
2019-04-09 08:37

已收藏


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記者殷曉聖、黃筱)站在油菜花田邊拍照,一起爬上附近的山坡登高望遠,在鄉野尋找艾草、香椿、馬蘭頭這些春日的自然饋贈……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港東村有十多位老人,春日裡幾乎每天都會舉辦一場"春田花花老友會"。

一起逛街買菜、跳舞、打麻將,老人們的生活其樂融融,如同多年老友。但其實他們相識不久,以前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我們這些老人自願結伴,抱團養老。"這個"養老團"的發起人朱榮林說,他的目的很簡單,想讓晚年生活不孤獨,有人可以相互照應。

"抱團養老"原本是興起於西方國家的概念,如今這樣的養老方式正為越來越多的中國老人所接受。

患重病動過兩次大手術,身體差、心情也不好,每天湊合著煮些速凍水餃吃……這是"抱團養老"前,八旬老人朱榮林的生活狀態。

"天天就睡在沙發上,叫他幹點活也叫不動,起來走走都不願意。"偌大的別墅中,靜得只能聽到彼此的喘息聲,老伴王桂芬既擔心老朱的身體,也早已忍受不了這樣孤獨的生活。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後來我們就想了個法子。"朱榮林早些年在網站上看到,"抱團養老"在西方社會已是很普遍的現象。

於是,2017年5月,老朱通過杭州的《都市快報》發佈招募資訊,邀請志同道合的老人到他家的別墅"抱團養老"。房租在1200元至1500元,伙食費、水電費另外結算,要求參與者無重大疾病和傳染病、生活能自理。

不出幾天工夫,就有一百多對夫婦報名。老兩口像面試官一樣,先篩選簡歷再電話溝通,最後面試選拔出6戶11位老人。有醫生、編導、社科專家,也有普通工人。

其實在老朱之前,"抱團養老"在中國已有先例。"杭州、成都有人試過,都夭折了。"朱榮林希望他發起的"抱團養老"能長久運轉下去。 為了入住的老人能和諧相處,朱榮林老兩口專門制定了一份《結伴養老協議書》,涵蓋了愛護設施、互相尊重隱私、輪流值日、作息守則等條款,入住的老人都需要簽訂協定。

近兩年的時間過去,養老團的成員有進有出,陸陸續續換了四五戶家庭。一群相互陌生的老人同住在一起,迥異的生活背景、千差萬別的性格癖好和身體精神狀況,這些問題都是"抱團養老"長期運轉的考驗。

"離開的原因不少,但健康是最主要的因素。"王桂芬說,有兩戶人家離開都是因為身體原因:一位是醫生,深受帕金森綜合征困擾,另一位老人則是自己下樓時摔折了腿。

《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顯示,至2018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49億,占總人口的17.9%。預計到21世紀中葉,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億,將占總人口35%左右。

有專家表示,目前社區養老不足1%,機構養老僅占2%,主要的養老壓力都集中在家庭養老,但子女迫於生活壓力又無暇照顧老人。

"養老院費用高、人滿為患,不能自理的老人居多,就算想去也排不上隊。"養老團成員王荷花說,自己年紀還不大,生活還能自理。

"子女也50多了,他們有自己的事業要忙,也有子女要照顧。"80歲的謝前明在2018年和老伴報名參加了老朱的"抱團養老"。"我們不想麻煩子女,但又希望晚年生活能過得充實快樂一點。`抱團養老`是個好辦法。"謝前明說。

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但又渴望子女陪伴。這種矛盾的心態是養老團每位老人心照不宣的秘密。"抱團養老"的參與者們都很清楚,小別墅只是他們臨時的"快樂驛站",是回去讓兒女照顧還是去養老院,是他們終究要面臨的選擇。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朱榮林夫婦,步履蹣跚的他們也不知道能帶領"養老團"經營多久,如果沒了這兩位主心骨,這個"養老團"是否還能繼續下去?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