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把“職業教育”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萬億市場規模的職業教育將迎來快速發展契機。從目前情況看,發展職業教育仍然需要破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難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面向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職業教育是整體教育體系中最適合社會資本進入的領域。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同時避免社會資本一味逐利,關鍵在於要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需要探索建立合理的辦學模式和辦學制度,而不是由資本直接辦學。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於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品質。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奧克股份董事長朱建明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除了超乎預期的“減稅降費”力度,讓他頗為意外的是“職業教育”。“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教育部分篇幅很長、力度很大,符合當前產業結構升級改造和擴大就業的需要。”
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占比14.6%;今年在公共事業支出縮減的情況下,教育支出不減反增,占比將達到14.8%。財政部編制的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明確了投向,中央財政現代職業教育品質提升計畫專項資金安排237.21億元,增長26.6%。這顯示出國家對於職業教育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寄予了厚望。
職業教育板塊處於政策紅利期,國聯證券測算,至2020年,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453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6000億元以上。其中,學歷職教市場規模2020年將達到1976億元,非學歷職教市場規模明年將突破4000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2023年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0年,職業教育非學歷教育規模將從3160億元擴大至9859億元,增幅達200%。近萬億元市場正蓄勢待發。
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
對於職業教育擺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央提出應對新形勢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就業成為六穩之首,而職業教育正是穩就業的最好抓手。
3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在兩會“部長通道”接受採訪時說,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一些情況要引起重視。比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高技能人才短缺,求人倍率一直大於2。就是說一個高技能人才有兩個以上的崗位等待他。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指出:“我國高技能人才儲備量與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不匹配。根據人社部2018年的相關資料,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高技能人才有4791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9%。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準。技能勞動者比例偏低且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用工需求擴大的重要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在調查中發現,在國際市場,像吉利汽車這樣的企業,對優秀技術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在某種程度上已高於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泰州市市長史立軍說,縱觀世界工業發展歷程,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要想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跨越,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針對國內積體電路行業人才缺乏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傲霜建議,加強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有條件的職業教育機構要著手培養微電子產業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關乎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滿足產業需要,同時也是一個民生問題。薑大源介紹,2.87億農民工中70%-80%只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因為缺乏一技之長,收入水準很難提高。
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上述實施方案提出,要發揮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品質職業教育,各級人民政府可按規定給予適當支持。支援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培訓,鼓勵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建立公開透明規範的民辦職業教育准入、審批制度,探索民辦職業教育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機制。
史立軍認為,從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實踐看,仍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協同不力等方面短板。具體表現為:在沒有具體可操作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前提下,聯合培養學生並未成為企業必須履行的一項社會責任;有些企業投入了資金或設備,與學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聯合培養學生,但因學生平時實訓不足,導致其技能水準與企業要求存在差距,而企業的投入難以“產出”。
國金證券教育行業分析師吳勁草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企業與學校可以聯合建立實訓機構,探索人才培養機制。此外,政府或進一步支持學歷類職業教育學校的發展。如中職院校、技師學院、高職等職業教育學校。這一類學校民辦占比有望逐漸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製造業將持續向智慧製造方向發展,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將持續增加。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議高度重視技能領域發展研究及技能人才需求,以此為基礎推進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學科設置及招生設置,從而保證職業教育的有效性以及供需平衡。同時,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學校、培訓機構、企業的深度合作,三方在課程設置、教師資源分享、培養模式選擇、實踐操作等方面構建強有力的資源互補,發揮合力共同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黃望明從事鐵路客車車輛檢修工作已30年,先後發現了3000多處安全隱患,排除危及行車安全的重大故障200餘件。在同一線技術工人研討破解難題的時候,他感受到了未來鐵路發展對技能人才之憂。“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真正願意吃上‘技術飯’任重道遠。”黃望明提出建議,希望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改進對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系,著力解決人才評價中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問題,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申報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等。
□本報記者 楊潔 張興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