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魏建國:全球貿易格局“疫”變

新華絲路網
2020-05-12 10:56

已收藏


“疫情過後,全球貿易產業鏈及產業集群會發生很大變化,以前是北美、歐盟、東北亞三大貿易圈三分天下,但未來以中日韓為核心的東北亞貿易圈將會一路領先,形成新的雁陣型貿易格局。”

歷史上的每一次大的危機,往往會第一時間傳導到國際貿易中,進而對推動國際貿易格局重塑產生深刻影響。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順差國”與“逆差國”角色轉換,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11年後,這場發端于衛生領域的健康危機再一次傳導到貿易端,又將給中國對外貿易帶來哪些影響,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影響力會否重新洗牌?帶著這些問題,《環球》雜誌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

下半年或迎來復蘇

《環球》雜誌:世界貿易組織(WTO)4月8日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32%。有WTO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數字很可能會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貿易衰退。你對今年的全球貿易形勢如何研判?

魏建國:目前疫情的全球蔓延確實已經直接衝擊了全球最重要的三大貿易圈,即以美國為樞紐的北美貿易圈,歐盟貿易圈的德國、義大利等,以及東北亞貿易圈的中日韓三國。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和服務等消費需求量大幅縮減,無疑會對2020年前半年的全球貿易造成較大影響。

但這次疫情對外貿的影響不同於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誘因不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是由基礎資產惡化疊加實體杠杆率高所引爆的,而此次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並不存在房地產泡沫這樣的系統性危機,而是一種短暫性的危機。如果要對比,則可參照2003年非典對於國際貿易的衝擊。

根據2003年的中國海關資料統計,當年前4個月我國進口外貿保持了高增長趨勢,非典流行時期的4月份進出口開始回落,大概減少的幅度是10.7個百分點。廣東是當年最早出現非典病例之地,這也影響到了廣交會,2003年的非典大概影響廣東外貿出口5億美元,相應影響GDP增長約0.5個百分點。隨著非典疫情被控制,中國外貿的資料馬上又恢復到正常。

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情況來看,各國現在都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並且對疫情及危機後的經濟恢復等問題採取了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所以我認為2020年的全球外貿在經歷急劇下降後,會從下半年開始復蘇,呈現一個前低後高的態勢。

《環球》雜誌:你對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預期如何?

魏建國:中國外貿基本面依然穩健,2020年依然將是穩中向上。

首先,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是唯一一個三種貨物貿易方式的體量都居全球前列的國家,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跨境電商“三足鼎立”。2019年中國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18.61萬億元,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9%。而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繼續保持蓬勃發展態勢,其中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達到1862.1億元,增長38.3%。這是中國外貿逆勢增長的原因所在。三者互相補充,比如疫情期間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受到嚴重衝擊,但跨境電商憑藉線上交易的獨特優勢,為保訂單、保市場、保份額發揮積極作用,穩定國內外貿形勢。

其次,從客觀上來講,疫情只是限制了人流和物流,可能受影響較大的會是機械製造業,以精工機械為主,比如飛機、汽車、船舶等相關的製造產業,由於運輸量的減少以及產業鏈複雜程度較高會受到較大影響。但人們對於日用消費品的需求並沒有消失,食品、服裝、箱包等的需求並未減少。歷史上每次大的突發事件,包括經濟蕭條、金融危機、公共衛生事件等結束後,這些消費品的需求反彈很快。一旦危機消退,投資商品和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會迅速恢復到以前的水準。

此外,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4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中國的產量居全球第一。從具體門類來看,全球近80%的玩具、兒童安全座椅等產自中國。中國也是全球口罩生產和出口大國,每年口罩出口數量穩定在生產規模的70%以上。完善的工業門類和製造業基礎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貿易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崛起的東北亞貿易圈

《環球》雜誌: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市場影響力會否發生改變?

魏建國:疫情會讓一些出口導向型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等遭受重創,全球貿易產業鏈及產業集群會發生很大變化,以前是北美、歐盟、東北亞三大貿易圈三分天下,但未來以中日韓為核心的東北亞貿易圈將會一路領先,形成新的雁陣型貿易格局。

全球供應鏈也將“從西到東”轉移,對此我歸納為“四個東移”:

一是高端產業東移。疫情過後,中國及日韓等東北亞地區恢復較快,包括雲計算、機器人、大資料、智慧製造、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將向東北亞聚集。按照經濟規律,全球產業的發展會向消費增長熱點地區靠近。中國有4萬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消費市場,疫情過後中國消費會呈現井噴式的發展,特別是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實物消費、服務消費將領跑未來消費市場。今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45萬億元人民幣,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二是技術資本東移。全球產業鏈向東北亞經濟圈的集聚,也給中國帶來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和大量國際資本。今年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實施,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將迎來外商投資新一輪熱潮。疫情過後,中國通過供給側改革進行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品質,也將吸引全球高科技企業投資中國。

三是高端服務東移。此次疫情將促使中國消費升級,包括高端消費品、高端醫療等都會東移。而且,中國高品質的經濟發展,需要有更高水準的服務。此次疫情對餐飲酒水等造成較大影響,2019年全國餐飲總收入46721億元,餐飲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3%。疫情過後,人們在餐飲方面的消費升級也會推動服務升級,這將吸引全球更多高端服務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四是高端人才東移。全球產業轉移必然帶來高端人才的東移,而且國際高端人才也在瞄準中國市場。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就是看中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國內各地區為吸引外資,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政策補貼,這也可以消除國際人才東移在稅負方面的疑慮,有助於促進國際人才向中國流動。

由此可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服務鏈東移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東北亞(中國、日本、韓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而這不會發生在歐洲,也不會發生在美國。就如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所說,即使在特朗普要求下,蘋果也搬不回美國,因為在美國連一個螺絲釘都找不到供應商。因此,隨著全球供應鏈的東移,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的高端製造業可能都將東移,這為疫情後今年中國經濟仍然穩定增長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環球》雜誌:2019年中國主要交易夥伴位次發生變化,東盟替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交易夥伴,疫情會否再次改變中國對外貿易的國別結構?

魏建國:我很早就判斷,東盟將會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交易夥伴。只是沒有想到2019年東盟就替代了美國的位置。

宏觀來看,中國對外貿易可以劃分為四個方陣。第一方陣是規模在6000億美元左右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歐洲、東盟和美國;第二方陣,規模在3000億美元左右,比如日本、韓國等;協力廠商陣,規模在2000億美元左右,包括非洲等;第四方陣是規模在1000億美元左右的,如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

其中東盟國家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2020年還有望繼續增長。從目前資料來看,2020年1~2月,中國對東盟出口下降3.6%、對歐盟出口下降17.1%、對美國出口下降26.5%、對日本出口下降23.3%。東盟有望成為2020年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增長點。

此外,非洲是個潛力很大的市場,非洲有7億人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年的預測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成為全球GDP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這是需要重視的。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啟了中非經貿合作關係的新紀元,在世界經濟逆全球化浪潮下,中非將達成更多經貿合作。

尋求新機

《環球》雜誌:中國應該如何抓住預期中的貿易東移的機遇?

魏建國:當務之急,是打造一個開放、穩定、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首先是開放,發揮各國特長,在市場貿易上進行資源互換。比如泰國的香米、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越南的水果、歐美的奢侈品,我們必須打造一個開放的、首尾銜接的供應鏈閉環,打通從生產、加工、運輸到消費的整個鏈條。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打造了十大產業集群,但地域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上下游產業鏈也並不協調。產業集群之間應該要水準分工、垂直整合、協同創新。同時,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同國際產業現存的鏈條接軌不足、匹配不夠、融通協同還有待改進。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年來我國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視不夠,一些地方和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複建設,還有一些行業存在高端產業低端化發展的傾向。特別是在生產性服務行業比較突出,例如,2018年我國工業設計能力日產規模已增至1200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68.4%;2018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31.63萬億元人民幣,雄踞全球第一。但這兩項市場化程度低、准入門檻較高,管制也較多、競爭不充分,加之服務水準尚待提高,標準也不規範,因此從全球範圍看,接軌匹配不足也比較突出,這是下一步要著重改進的地方。

其次是穩定,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優勢,不是所有的低端製造業都要淘汰。疫情中,正是口罩這種低端製造產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後是安全,即使有風吹草動,鏈條也不脫落。比如,武漢作為中國車都,在汽車及零部件領域擁有成規模的產業集群,是中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和國有公司東風汽車集團總部的所在地,以及通用汽車、雷諾、標緻、本田和日產等全球公司的生產工廠所在地,但過於集中的產業構成也一度讓全球汽車產業在疫情之下受到衝擊,或許可以考慮適當向中西部區域轉移部分產業,增強產業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此外也要加強研發和創新,特別是高端晶片、數控機床等核心部件,智慧製造等關鍵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上。雖然我國規模以上的製造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有所提高,但研發投入強度仍有待提升,特別是數位化設計應用還不夠廣泛,設計研發工具普及率與歐美有較大差距。比如我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與發達國家的2.5%~4%相比較,還有距離。根據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最新發佈的“德溫特2020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國大陸有華為、騰訊和小米三家企業入榜,其中騰訊為首次入選。2018年我國科技貢獻率,僅為58.85%,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環球》雜誌:對處在疫情漩渦中的外貿企業,你有哪些建議?

魏建國:疫情發生以來,我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調研了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很多的外貿企業。企業訂單起初受制於整體復工複產中存在的問題,現在又受制於國外疫情發展,特別是小微出口企業不敢接單。

對於出口企業而言,訂單就是“生命”,有了訂單就有了市場。因此,當前小微出口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單,如果不接單,就會有生存問題。小微企業只有抱團取暖,渡過嚴寒,才會獲得更大發展。

企業也要積極探索尋求轉型之路,不是說所有的企業都要轉向生產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我舉個例子,這次疫情,深圳有一家工廠,原來是生產大功率馬達電機的,海外疫情暴發後訂單沒了,他們就轉而生產電動窗簾的小馬達。原來大功率馬達的訂單,價值200萬元,這次創新轉型後,一下子變成600萬元的訂單。

另一個關鍵,就是政府和仲介機構(商會、協會)能夠瞭解更多資訊,掌握小微企業的資源情況,可以搭建平臺協調小微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完成出口訂單,然後再在內部進行分配。

(作者系BRSN理事成員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