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財經觀察:城市發展未必求"大"--德國城市化發展啟示

柏林
2019-04-30 14:20

已收藏


新華社柏林4月30日電財經觀察:城市發展未必求"大"--德國城市化發展啟示

新華社記者李萌

全球城市化進程在加速人類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挑戰,尤其是如何管理大城市。在已經實現高度城市化的德國,城市化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英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獨特道路,即多中心均衡發展的城市化佈局。

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德國城市化率約為77.3%。可以說,德國已經實現了高度城市化,但人口稠密的德國卻並未出現巴黎、倫敦這樣的超級大都市。

在德國,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就被看作"大都市"。目前德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僅有柏林、漢堡、慕尼克和科隆,其中首都柏林作為德國最大城市人口僅約350萬,其餘三個城市人口也均未超過200萬。

歐盟委員會負責擴大與睦鄰政策的委員約翰內斯·哈恩認為,與其他歐洲地區相比,德國主要呈現出多中心的城市化佈局,密集型結構的城市比較少。

專家認為,德國多中心的城市發展形態,與德國聯邦各州較大的自主權和相對獨立的產業佈局密切相關。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優勢產業,使得全國產業資源佈局相對均衡,這直接影響了德國城市化的發展軌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統一後的首都柏林是行政和文化樞紐,但並非經濟中心。漢堡作為德國第一大港口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主要圍繞現代航運佈局產業發展。

同時,現代製造業興起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包括大眾集團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寶馬集團總部所在地慕尼克,賓士汽車總部所在地斯圖加特等。

除了獨特的歷史和經濟原因外,在推進多中心城市化的進程中,德國也十分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目前,德國聯邦政府每年都要與地方政府進行協商,通過對重點領域和產業進行財政援助,來幫助地方政府應對城市人口和產業結構變化。

雖然德國歷史上形成了相對均衡的城市格局,但在產業和人口資源持續向大城市集聚的客觀規律作用下,德國也同樣面臨著城市發展失衡的風險,特別在傳統製造業衰落的地區。

德國聯邦建築、城市與規劃研究院專家安東尼婭·米爾貝特認為,2010年以來,德國主要大城市和周邊地區普遍出現人口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大量年輕人湧入;而遠離大城市的地區卻正在遭遇持續的人口流失。

在環繞柏林市的勃蘭登堡州,這種人口流動現象非常顯著。據預測,到2035年勃蘭登堡州農村地區可能會損失近三分之一人口。人口持續流失,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流向大城市,對地區發展將造成極大影響。

區域發展失衡的風險也已經引起德國聯邦政府的重視。德國執政的聯盟黨表示,將致力於推動城市和農村地區生活條件的平等發展,幫助小型社區獲得更多自主發展機會,並推動城市間合作。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