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今日在2017年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暨浙商銀行鄭州分行開業儀式上指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新的全球化模式,而“一帶一路”自古以來就是以中原地區為起點與核心。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心臟地帶——中部地區將崛起並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教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牛肚子理論”。他認為:“東部沿海地區是牛鼻子,西部地區是牛尾巴,中部地區是牛肚子。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一場民族偉大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中部能不能發展起來。”
然而,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的二十多年間,中部不僅沒有發展起來,卻出現了所謂的“中部塌陷”。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部地區六省份(河南、安徽、江西、山西、湖北、湖南)的GDP占全國比重接近23%,但此後一路下降,至2007年只有不到19%,而中部地區的人口占到全國的27%,中部地區GDP份額比人口份額低8個百分點。長期的“中部塌陷”形成了中部凹地:2008年,全國人均GDP為24121元,中部地區六省份的人均GDP全部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山西21506元,湖北19858元,河南19181元,湖南18147元,江西15900元,安徽14448元。從人均GDP看,最高的山西位列全國第15名,而最低的安徽為全國倒數第5名。
殷劍峰指出,“中部凹地”現象並非我國所獨有。例如,在美國和加拿大,中部地區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準都遠遠低於東西海岸;在澳大利亞,經濟和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但是,這些國家中部地區與沿海地區人均GDP的差異比我國小得多。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完全不同於我國。例如,美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源於最初的東部十三個州,從19世紀開始的西進運動推動了人口逐漸向西部遷徙,最終形成東西海岸人口經濟密集、中部相對凹地的格局。
殷劍峰表示:“就我國而言,中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繁衍、繁榮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心臟地區。因此,中部凹地的崛起不僅僅是牛肚子沒有起來的問題,是中華民族心臟地帶乃至整個國家崛起的問題。”
殷劍峰進一步表示,從國際形勢看,“中部凹地”的形成與在危機前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分工格局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國內看,則是東部沿海地帶率先改革開放,從而形成了以東南沿海地帶為主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危機後迄今,這種格局正在打破,一方面,中國也開始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新的全球化模式,而“一帶一路”自古以來就是以中原地區為起點與核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完全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轉變為內需主導的經濟體,中原地帶3億到4億人口邁向高收入階段,就是我國內需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殷劍峰看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心臟地帶——中部地區將崛起並持續發展。“可以看到,危機後中部地區的投資和GDP占全國比重,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河南省投資和GDP占全國的比重,在2013年後呈現明顯的上升態勢。”
殷劍峰認為,為了推動河南振興、中部崛起,需要大力發展能夠支援實體經濟的金融業。“可以看到,以貸款/GDP來衡量杠杆率的話,中部地區杠杆水準普遍不高,湖南和河南分居最低的第一和第二位。中部地區較低的杠杆率,反映了金融供給在中部地區相對不足。例如,2015年中部地區獲得的貸款占全國比重為15.9%,低於中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20.4%)。”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