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中國經濟半年報講述“新動能”成長故事

中国证券网
2016-07-19 09:37

已收藏


“寒凝大地發春華”。對於中國經濟來說,不斷積聚的新動能正在溫暖中國經濟的“春天”。

中國經濟“新動能”是什麼?成長狀況如何?遭遇了哪些“成長的煩惱”?2016年上半年經濟半年報就講述了“新動能”的成長故事。

成長現狀:發育很快

最近兩年,高層多次提到“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高層所說的“新動能”到底是什麼?

從國家統計局公開披露的資料來看,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新的服務模式都屬於“新動能”。

“新動能”的成長狀況如何?今年以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等多個公開場合時都提到“新動能呈快速增長態勢”、“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蓄”。

而國家統計局等部門披露的2016年經濟半年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觀點。

從新產業的發展來看,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新興產業發展明顯快于傳統產業。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1%,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

以網購、快遞、移動支付等為代表的新業態快速增長。資料顯示,上半年,網路消費增速達26.6%,比整體消費增速快兩倍,占整體消費的比重達到11.6%。

在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相關產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8.7%,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39.7%,工業機器人增長28.2%,太陽能電池增長28%,智慧電視增長20.5%……

隨著“新動能”的加快積聚,其對推動創新和就業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日均超過4萬戶,其中日均新登記企業1.4萬戶,高於前兩年。與此同時,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16.4萬件,同比增長41%。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上半年“新動能”成長情況,那就是“發育很快”。

成長過程:遭遇“成長的煩惱”

不過,從經濟半年報中可以看出,新動能也遇遇“成長的煩惱”。

一些新興產業增速過快,例如,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高達88.7%。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發展速度,但也要注意到其背後還有這樣一組資料:2015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無論是當年產量,還是累計產量,中國均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到2015年全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產量已占到全球的30%。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說:“在為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欣喜同時,其背後強選擇性產業政策的推手令人擔憂,我們必須警惕由此而可能產生新的產能過剩問題。”

此外,製造業領域的“政策熱投資冷”現象值得關注。一方面,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大背景下,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另一方面,製造業投資增速卻大幅回落,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增速僅為3.3%,與一季度相比,增速幾近“腰斬”。

黃群慧對此表示,“新動能發展的關鍵是製造業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現在應該是製造業沿此方向升級的大好時機,製造業投資增速大幅回落一定程度上表明在這方面推進力度不夠。”

國家統計局郭同欣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中還提到一個難點:傳統領域投資漸趨飽和,新興領域投資回報尚不穩定,民間投資增長下滑。

作為投資主要來源,民間投資今年以來遭遇斷崖式下滑,上半年增速跌至2.8%,尚不及去年增速的三分之一。

“新舊動能的轉換需要時間培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說,“新經濟的培育要交給市場,讓市場提供動力和支撐,但是政府也要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這些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成長“良方”:推進供給側改革

對於新動能發展現狀,高層有著明確的認識:新動能發展勢頭快,但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動能等量齊觀。

以工業資料為例,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僅有12.1%,可見,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沒有根本性改變。

因此,在分析下半年經濟面臨的困難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傳統產業調整的陣痛在陸續釋放,以新經濟為代表的新生動力雖然加快孕育,但短期還難以對沖傳統動力的衰減。

加快培育新動能迫在眉睫。如何加快?李克強總理給出的答案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7月11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了下一步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著力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發揮好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推動“三去一降一補”落到實處;採取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和綜合性措施逐步降低企業杠杆率;處理好去產能和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平衡,創造條件實現富餘人員轉崗不下崗。

他還提到,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抓手,更大激發市場活力,依託“互聯網+”,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新動力成長,帶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的經濟結構。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中國在度過目前1-2年特別困難的時期之後,會逐步退出刺激政策轉向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杠杆、去庫存之後的經濟增速可能會略低,但這代表的是從傳統的粗放的數量型增長轉向更可持續的品質型增長。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