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點滑鼠,稻田裡的蟲情、苗情、墒情和災情一目了然;將北斗導航系統裝上農機,實現了無人駕駛環境下的精准操控;農民足不出戶,就可將藏在深山的土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記者近日在湖北多地農村採訪發現,光纖寬頻網路正逐漸進村入戶,悄然改變著傳統的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與高大上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的結合,正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脫胎換骨。
--物聯網進田間地頭 種田不只靠經驗
位於棗陽市吳店鎮的中興綠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稻田裡,一套由墒情感測器、蟲情測報燈、攝像機和氣象監測設備組成的大田"四情"(蟲情、苗情、墒情、災情)監測系統格外引人注意。基於這套先進的資訊化系統,工作人員只需在一旁的辦公室裡點擊滑鼠,調閱視頻畫面和監測資料,就可進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
在稻田邊的蔬菜大棚裡,則用上了基於傳感網路和網路融合的"智能大棚"系統,大棚門口有一個長方形的"白盒子",上面密密麻麻裝著紅色、綠色、黃色、黑色相間的數十個按鈕,農民在門口按相應的按鈕就可控制大棚內作物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墒情等環境參數和資訊,遠端控制噴灌、風機等設備。
中興綠色技術湖北有限公司負責人文慶介紹,目前公司已投入2000多萬元對500多畝土地進行智慧農業示範,未來這個專案投資額將超過1億元。他說,農業是個永不落伍的朝陽產業,但我國農業科技水準低、基礎薄弱、上升空間很大,我們就是要利用中興集團物聯網、雲計算和大資料等資訊技術優勢,運用科學的管理和資訊化的手段,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襄陽市農業資訊中心主任趙開斌介紹說,我們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和智慧控制技術,2013年就建成了襄陽市智慧農業示範服務中心,將智慧大田生產、智慧溫棚、智慧漁業、智慧糧食倉儲等9大實用技術在中心集中展示。今年以來更加注重物聯網等現代農業資訊技術的實際應用,智慧漁業技術在當地北美對蝦養殖上嘗試應用,北斗遙感技術在農業機械調度和農機精准作業上初見成效。
利用北斗導航系統,鎖定農機位置、規劃行駛軌跡、控制作業精度、統計作業面積……這樣的圖景已在湖北不少農村變為現實。今年春耕的一天,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史畈村十組,一台安裝兩個天線接收器的推土機在田地作業,平整土地。推土機將接收到的北斗信號,通過藍牙無線技術傳輸到駕駛室平板電腦。駕駛員從螢幕上的黃色和藍色,可判斷田地的水準落差。通過北斗系統的準確測量,平整的田地高低誤差不超5釐米,可滿足機械化插秧需求。
"翻地、耙地、旋耕、起壟、播種、噴藥、收割,幹起來都不在話下。"趙開斌說,北斗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農業機械,播種和收割時,可準確控制行間距,實現糧食不落地收儲。湖北省農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12月前,湖北將推廣12000套農機資訊化作業智慧調度系統,在襄陽、荊門、荊州、天門等重點區域推廣。利用該系統,一人可管理5台至10台作業機具,提高管理效率近3倍。
--"互聯網+休閒農業"城裡人也可當菜農
在中興綠色生態農場的一角,一塊塊數十平方米的菜園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每塊菜園都有一個寫有主人名字的標牌。文慶介紹,這是公司推出不久的休閒體驗項目,市民在網上認購,就在基地裡劃一塊私家菜園給他,每年只需1000元。
無獨有偶,在襄陽市區的襄青食品貿易有限公司經營的蔬菜基地裡,也有專門供市民租用的"開心農場"。公司負責人邱春燕告訴記者,分30平米和50平米,一年1000多元。你可以隨時到地裡去看,種種菜,沒時間去現場,就由基地上的人幫忙打理,菜品成熟的時候一周送三次菜。還有視頻監控,有專門的客服經理通過微信交流,即時上傳農場的照片,形成開心農場的社區。
邱春燕等人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可遠端關注、控制地裡的種植情況,既能滿足人們的參與感、獲得感,又能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目前,休閒體驗農業正在各地興起,相信未來將成為農業領域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市場潛力不可忽視。
互聯網進村也使得農產品流通效率大大提升。棗陽市興隆鎮興隆村一家物流公司老闆馬德成嘗到了"智慧物流"的甜頭,用電腦和手機APP發佈貨源和車源資訊,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馬德成說:"搞貨運,最重要的是資訊,過去沒有網路,一天只能接3單生意,現在一天可以做8單。"
馬德成介紹說,前幾天本地有個貨主有一車大米要運到西安去,我就把這個貨源資訊發到網上,網上一位元我不認識的車主剛好有一輛從渭南開到襄陽的車當天要卸貨,他看到資訊馬上跟我聯繫,早上9時發的資訊,15時車就到棗陽來拉貨了。"現在資訊暢通了,本地的小麥、稻穀、紅薯、桃子等很快就能拉出去賣。"
--農村電商將深度影響傳統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記者見到地處深山的南漳縣長坪鎮黃灘村43歲的蜂農趙德海時,他正和妻子包裝剛收購來的野生獼猴桃,通過快遞寄到全國各地。4年來,趙德海在網上銷售自己生產的野生中華土蜂蜜,隨後順帶著在淘寶、漢貨等電商平臺銷售村裡的桑樹果、白棗、野生獼猴桃、香菇、木耳、羊肉等土特產。
趙德海指著自家屋裡成堆的野生獼猴桃對記者說,每到這個季節,山上就有不少獼猴桃,以前大多爛在樹上了,這幾年我拿到網上賣,今年剛賣了一個星期就賣出去了500多公斤,每公斤能賣到20元左右。"有了互聯網,很多在山裡沒人要的東西都能賣錢,每年我可以從電商上多賺一兩萬元。"
十堰市竹溪縣中鋒鎮鷹嘴石村村支書老張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裝了寬頻,開了網店,賣起了村裡工廠生產的特產絞股藍,嘗鮮"互聯網+"。"管道不暢,再好的農產品也賣不出去。"老張說,鷹嘴石村四面環山,縱使有特產絞股藍,但通信不暢、資訊閉塞,每到收成季節,只能苦等買家上門收購,大量的絞股藍腐爛在地裡,看著就心疼。"如今,寬頻把買家拉進了大山,銷路肯定越來越好。"
近年來農村電商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飛入城市的餐桌。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農村電商發展,讓億萬農民通過"觸網"走上"雙創"新舞臺。
一些基層幹部和業內人士認為,通過互聯網讓農產品進城,需要三品一標和嚴格的食品品質認證。如果農村電商真正發展起來,成為主要的農產品銷售管道;將大大衝擊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給農村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深刻影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