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5日13時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標誌著中美雙方朝著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中美農業合作是雙邊關係的重要支柱。協定中的食品和農產品貿易一章,覆蓋乳品、禽肉、牛肉、豬肉、加工肉類、水產品、大米、水果、飼料和寵物食品等雙邊農業合作重點領域。
專家表示,協議的實施將大幅增加中方自美進口農產品,這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美方關切,但不會對國內農業產生衝擊,更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能確保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與此同時,自美進口農產品還應符合我國進口監管標準等要求。
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進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額的1/10。其中,中國85%左右的大豆消費要靠進口,每年進口大豆約為9000萬噸。
“中國人口比美國多10億人、耕地少10億畝,兩國有廣闊的農業合作空間,擴大進口有利於填補國內供需缺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分析,一方面國內需求越來越大,我國完全有市場容量進口農產品;另一方面通過進口農產品能豐富老百姓的選擇、降低消費成本。
一份平等互利的協定,不只是單純一方的買買買。此次協議一大看點是為擴大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打開大門,這是重要的實質性成果。
在經貿磋商過程中,美方公佈了允許中國熟制禽肉輸美的最終規則,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國之後有資格向美國出口自產原料熟制禽肉的國家。美方還承認中國鯰魚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並允許來自中國的香梨、柑橘、鮮棗等向美國出口。
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近800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77億美元,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隨著此次對美農產品出口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果,並解決了一些僵持10多年的出口障礙,我國農民和產業界也將實實在在受益。
根據協定,中國將從美國進口部分小麥、玉米、大米,但數量嚴格控制在關稅配額範圍內。據悉,中國的小麥、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糧自給率從未跌破98%,這意味著擴大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市場進口穀物,只是為了品種調劑,不會突破配額限制。
“我們會堅守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不會突破。”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強調。(新華社記者董峻、韓潔、陳煒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