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1月23日電(記者張百慧、張玉潔)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鎮的兩百多萬畝草原上,"幾"字形河流連綿不斷,黑色犛牛星星點點,構成一幅生動的高原風物圖鑒。
在阿萬倉鎮沃特村村民貢華爾眼裡,這片群山環繞的濕地草原,不僅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密碼,也是他家的"聚寶盆"。
和祖輩一樣,貢華爾曾在這裡放牧為生。2019年,年近半百的他迎來"職業生涯"的轉捩點:家中2000畝草場被協力廠商承包,打造成濕地景區,一年收入租金7萬餘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了我的生活寫照。"貢華爾說,為迎接八方來客,他還在鄉鎮路邊開了一家藏餐廳,交給大專畢業的大女兒打理,年收入2萬多元。
"如今教育普及,從小念書的娃娃不必再吃放牧的苦,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想法。"貢華爾說,因為旅遊的興起,讓"牧二代"有了新的職業可能,他的女兒還打算在當地發展電商。
看到眾多"新奇"的改變在身邊發生,貢華爾深知,日益肥美的水草和寬闊的河床,才是這一切的起點。
瑪曲縣位於青藏高原東端。黃河在這裡劃下第一道彎,並從當地的500多萬畝濕地中汲取了源區總徑流量的58.7%,繼而向東灌溉中華大地。草原、濕地、河流與牧民一道,構成了這遼闊土地上的命運共同體。
"瑪曲"在藏語中是"黃河"的意思。瑪曲縣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是甘肅省唯一的純牧業縣。從20世紀末期開始,由於過度放牧等原因,瑪曲草原沙化退化日益嚴重,黃河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受到威脅。
據瑪曲縣草原工作站站長楊林平說,為修復生態,該縣自2011年起實行減畜工作。十年間全縣整體核減95萬個羊單位。資料顯示,2020年全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已達到98.31%。
在這期間,貢華爾家的犛牛數量從200多頭減至80多頭,按照草原補獎政策每年獲得1.5萬元左右。"減畜後,草原上的水窪多了,牧草長得一年比一年好。"貢華爾說,環境越來越美,其觀光價值日益凸顯。
減少對草原的索取後,曾經高度依賴畜牧業的牧民需要尋找致富增收的新路子。於是,越來越多像貢華爾這樣的牧民將"事業版圖"拓展至草場以外,尋找著生態與發展的雙贏之道。
當地通過固沙還草來治理生態,高效肥料成為熱銷品。2017年,一家名叫"蔣朵"的有機化肥加工廠在瑪曲縣歐拉鎮應運而生。從此,年輕的牧民三旦告別終日牧羊的生活,把重心轉移到自家開辦的這家工廠上。
"`蔣朵`在藏語裡意為綠色,開工廠初衷就是希望建立綠色產業來守護草原。"三旦介紹,工廠將牧民家門口的牲畜糞回收,並變廢為寶,讓其成為有機肥料,用於草原沙化治理、黑土灘治理等。2020年,蔣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生產有機肥3萬噸,銷路已拓展至青海、西藏等地。
取之於草原,用之於草原。三旦家的肥料廠不僅反哺生態,還帶領更多牧民吃上"生態飯"。成立以來,這家企業曾為全縣4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崗位,並吸納眾多牧民成為產業工人。
阿萬倉鎮黨委書記楊尼布表示,當地旅遊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為拓寬牧民的眼界和就業面,當地政府已多次帶領他們前往周邊的旅遊標杆村觀摩學習,並組織相關職業技能培訓。
"希望隨著政府引導和年輕人返鄉創業,綠色產業的紅利能夠惠及更多牧區群眾。"楊尼布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