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7日電(記者羅羽)70歲的蔣正平這幾天忙壞了,為了滿足遊客對苗族傳統風俗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他加入了200多位表演者共同參與的苗族原生態蘆笙舞大巡遊活動,與遊客一道共慶國慶佳節。
"參與巡遊後我才發現,原來遊客這麼喜歡我們苗族的傳統歌舞,他們非常高興地圍著我們的隊伍拍照。"他說。
蔣正平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西江村的村民,西江村有一個讓遊客更加耳熟能詳的名字--西江千戶苗寨。這裡居住著1920戶、6432位村民,有超過1000棟苗家吊腳樓,是中國苗族大遷徙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
過去十餘年,蔣正平的身份是木匠。但在今年7月,他"轉型"加入景區的老年歌隊,在景區旅遊公司--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設立的文化保護點"古歌堂"唱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作出來的口傳史詩,老人們用苗族語言歌唱,內容涉及開天闢地、人類起源、祖先遷徙、建立家園等。"平時我坐在`古歌堂`唱古歌,每天掙50元左右。國慶期間參加表演活動,每天能掙100元左右。"他說,加入歌隊,既能傳承和保護苗族古歌,又能掙錢補貼家用。
"民俗活動愈發受到遊客喜愛。"景區旅遊公司工作人員曾豔紅介紹,為了迎接國慶長假,景區旅遊公司提前安排了一系列苗族民俗活動,包括跳蘆笙、唱古歌、打糍粑、鬥牛、游方、祈福等,獲得了遊客的廣泛參與,"儘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慶期間景區實施了限流--單日接待遊客量不超過景區最大容量的75%即37500人,但每天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根據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發佈的資料顯示,10月1日至4日,貴州全省共接待遊客2709.9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9.65億元,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水準的82.10%和74.75%。其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和假日旅遊產品,使廣大入黔遊客體驗到全新、差異化的遊樂享受。
"如果不是疫情影響,今年我們村的旅遊發展還要更好。"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村支書吳學進介紹,小黃村被譽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發源地。這個村有村民881戶、4088人,其中1500多位村民組成了涵蓋老、中、青三代的62支歌隊。
近年來,依託唱侗族大歌的民俗傳統,加上交通、住宿等條件的改善,小黃村的鄉村民俗文化遊逐步走上正軌。
"自從村裡有了常態化的歌舞表演後,不斷吸引遊客前來觀賞體驗。"28歲的小黃村村民潘鳳蘭自2016年跟丈夫經營農家樂以來,每年能掙五六萬元。她還是歌舞表演隊的一員,平時一個星期有四場表演。這個國慶假期,她每天有三場表演,一天能得到約200元表演費用。
"遊客來我們村就是來聽侗族大歌的,侗族大歌是這裡的民俗文化,也是我們發展旅遊的底氣。無論是經營民宿還是農家樂,都必須建立在傳承和保護好侗族大歌這項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之上。"她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