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0月18日電 題:臺灣經濟的"體溫""體感"與"體質"
新華社記者趙博、許雪毅、彭培根
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近日在公開場合肯定自己三年多的"努力",並預言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會是"亞洲四小龍"頭名。而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最新報告,將臺灣今年經濟增長率下修0.5個百分點至2.0%。
臺灣經濟"體溫"到底如何,業界與民眾又有怎樣的"體感"?梳理島內有關統計、調查和輿論觀點、專家解析,或可洞見臺灣經濟的"實況"和"體質"。
主引擎:全年出口負增長幾成定局
出口向來是拉動臺灣經濟成長的主引擎。台當局統計顯示,臺灣9月出口年減4.6%,第三季度乃至今年以來的整體出口資料也均為負值。以9月為例,受國際原物料價格走弱影響,基本金屬製品、化學品、塑膠品的出口減幅都在16%以上;機械設備則受到多種消極影響,年減3.6億美元,負增長16.6%。
據估算,臺灣全年出口若要正增長,第四季度每月出口需達305.7億美元以上。但去年9月至今,臺灣單月出口從未突破300億美元,今年以來月均值不足270億美元。台當局財政主管部門人士公開承認:"今年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
台當局統計還顯示,今年8月外銷接單金額為400.5億美元,年減8.3%,是連續10個月衰退。機械設備行業更年減26.2%,創近10年最大跌幅。全年接單若要正成長,9至12月每月接單需520億美元。
今年的臺灣經濟真如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說的那樣樂觀甚至傲人嗎?從台當局"發展委員會"的景氣對策信號連亮第8顆代表趨弱的"黃藍燈",到臺灣經濟研究院的製造業景氣信號連亮第10顆代表衰退的"藍燈",答案不言而喻。
情緒表:業界與民眾持續悲觀
島內有分析指出,受國際原物料價格走低、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海內外終端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臺灣民生、石化橡膠、金屬機械、電子電機、運輸等五大類產業均表現不佳。島內業界權威人士日前直言,今明兩年臺灣整體經濟都相當嚴峻。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機械設備賣不好,導致上游鋼鐵行業採購疲軟、下游金屬行業生產趨緩。
臺灣《工商時報》則報導,此前美國對大陸貨品加征關稅影響訂單,導致臺灣與日、韓工具機廠商不得不削價搶單。雪上加霜的是,台當局放任貨幣大幅升值,以便外資熱錢湧進、炒高臺股,卻讓機械業者承受高額匯率損失。
"沒有好轉跡象。"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坦言,景氣惡化從今年第二季度就開始,目前包括石化產品、紡織原料在內很多出口"有量無價"。
島內多家研究機構的民調呼應了這種悲觀情緒。"中央大學"發佈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購買耐久性財貨、經濟景氣、投資股市時機、就業機會6項指標中,5項偏向悲觀,就業機會指標更創9年新低。國泰金控"經濟信心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經濟、就業、加薪、股市及投資等均持續悲觀,旅行、美食、購物等的消費意願也在9月轉負。
工具箱:大開"政策支票"受質疑
出口衰退、製造業疲軟、民間情緒悲觀的情形下,民進黨當局卻似乎顯得信心滿滿,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會帶來的"轉單效應"與"台商回流投資"以及"刺激內需"可支撐臺灣經濟穩定成長。然而,出口與外銷訂單衰退的事實已戳穿"轉單效應"的說法,而"台商回流"則被輿論比作是"紙上富貴"。
臺灣省商業會顧問戴肇洋投書媒體說,當局宣佈截至9月上旬,"台商回流"累計承諾投資5767億元(新臺幣,下同),但首季資本支出僅58億。臺灣大學教授葉國俊則認為,以目前"台商回流"資金性質看,能否推動臺灣經濟持續增長尚待觀察。
再看"刺激內需"。高鐵南延、秋冬旅遊補助、老農津貼、公營事業加薪、計程車汰舊換新、客運凍漲補貼……民進黨當局一波波操作令人眼花繚亂。有媒體估算,7月黨內初選勝出後,"拼連任"的蔡英文開始"利多大放送","撒錢"高達2244億元。
台當局公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實際負債逾7萬億,潛藏債務逾17萬億。《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一連串補助補貼措施,徒然加大"債留子孫"。民進黨執政3年多缺乏真正的政績與建設,只能靠選舉年"大撒銀彈、政策買票",想刺激出"短線獲利的民心幻覺"。
島內專家和業界人士除認為民進黨當局提出相關措施缺少專業評估和長遠規劃,還質疑當局"遮罩"其"對抗大陸"政治路線對臺灣經濟造成的重擊。有業者估算,受傷最重的觀光業整體年產值縮水350億元,影響逾200萬個家庭收入。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林祖嘉上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臺灣經濟增長緩慢,大部分的經濟貢獻來自出口,維持好兩岸關係對臺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他近日又為媒體撰文提出,台當局應確實估計實際的經濟現況,不能"報喜不報憂"或過度調高經濟成長率,才是負責任的。
法學教授陳長文則投書指出,"民主政治"在臺灣已成政客自欺欺人的舞臺,人民淪為觀眾,無力改變當局無能,只能任由生活越來越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