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4月1日電 題:西有前海,東有河套--深港科創合作迎來"海河會" 新華社記者周科、趙瑞希 一邊正在破土動工,一邊已入駐20多家粵港澳三地青年創新企業。深圳河兩岸,鮮為人知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正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東風,成為繼前海之後深港科創合作的又一重要平臺。正在開發的河套地區,最終將廣深港澳科技走廊連接成線,深港兩地迎來"西有前海,東有河套"的"海河會"科創格局。
呼之欲出的河套
把公司搬到河套C區後,丁克從深圳回香港的路程只需40分鐘。對工作在深圳、生活在香港的他來說,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帶來了極大便利。
落馬洲河套地區,即1997年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後裁彎取直"造出"的一塊面積約87公頃的區域,位於深圳河中游,北鄰深圳皇崗口岸的貨運停車場,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區的落馬洲,東臨上步碼頭,西至皇崗口岸大橋下。
2008年11月,深港兩地政府簽署《落馬洲河套地區綜合研究合作協定書》,將河套地區的研究範圍拓展為三個片區,其中河套A區和河套B區在港方境內;深圳河以北的河套C區,在深方境內。 2017年1月,深港兩地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明確雙方在河套A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同時香港也支持深圳將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的約3平方公里區域規劃打造成為"深方科創園區",共同構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步入發展"快車道"。 坐落于河套C區的長富金茂大廈,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廠(福田)所在地。
丁克在這裡創立的深圳顯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三維機器視覺及機器人應用系統的高科技企業。
"公司以深圳為總部研發中心,佛山、東莞等地為組裝應用中心,並依託香港高校資源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和前端研發,真正發揮大灣區產研互補的優勢。"立足河套,丁克收穫的不僅僅是配套的產業鏈,更難得的是同步到位的各方面資源。
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廠(福田)負責人鄧小昆說,半年來,該工廠已引進23家粵港澳三地創新企業,主要集中在人工智慧、電子資訊等領域,其中不乏營收上千萬元的。
築夢圓夢的前海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深港合作的橋頭堡,深圳前海已成為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平臺。
1990年出生的香港青年王得驊,曾在香港一家晶片公司工作。為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音科有限公司,擔任工程師。由於深圳硬體開發條件好,加上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提供創業優惠政策,音科把研發團隊搬到了前海。王得驊隨之來到前海工作。
"我們在研究語音分離技術,希望研發出能夠識別和放大有效聲音的助聽器,提升佩戴的舒適性,幫助有聽力障礙的老人更好地與外界交流。"王得驊介紹,音科已獲得約800萬元人民幣融資。
在前海夢工廠,這樣的港人創業故事不勝枚舉。截至2018年底,前海夢工廠累計孵化創業團隊共計35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76家,超半數創業項目成功拿到融資,累計融資總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說,前海自成立以來聚焦深港人才合作,持續打造港人內地發展平臺,推出了深港青年夢工廠、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深港文創小鎮等深港合作系列平臺,成為港人"北上"創業的第一站。
港人踴躍到前海創業就業的背後,是一系列制度創新的結果。如,前海在內地率先實現港澳居民免辦《台港澳人員就業證》;放寬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執業資格條件……
科創合作"海河會"
西有前海,東有河套。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東風,深港科創合作的"海河會"拉開序幕。 根據規劃,位於香港境內約0.87平方公里的河套A區將重點發展醫療科技、大資料及人工智慧、機器人、新材料、微電子和金融科技等產業;位於深圳境內的河套C區將重點發展生物科技、人工智慧、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產業。
站在長富金茂大廈樓頂眺望,深圳河對岸的河套A區規劃建設如火如荼展開。鬱鬱蔥蔥的山腳下,機器正在平整土地。不久的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在這裡拔地而起。
"河套地區的開發將廣深港科技走廊連接成線,成為繼前海之後深港科創合作的又一重要平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說。
田夫說,前海將深刻把握規劃綱要賦予前海的使命定位,深度對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前海所能",為深圳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目前,河套C區附近的福田保稅區規劃建設了深港協同創新中心、深港國際科技園、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三個創新載體,入駐項目63個,並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此外,港科大將依託其深圳研究院建設科研團隊實驗室、微電子學院分支機搆和校友初創企業孵化器等項目。
"前海和河套,猶如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正在眺望未來。"宋丁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