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雲南哈尼梯田農民守望千年農耕文明

昆明
2019-03-26 15:38

已收藏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曾維)登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一處山頂,映入眼簾的便是長條環狀的田塊繞山而行,從山腳至山頂,埂回堤轉、重重疊疊,倒映在藍天白雲下,仿若一架架閃亮多彩的天梯。遠處的村寨裡,從蘑菇房升起的嫋嫋炊煙,纏繞茂密的森林,勾勒出大地水墨畫般的墨韻。

"梯田是我的根。"在元陽縣大魚塘村生活了61年的盧正學一邊用長滿繭子的手抱著煙筒一邊指著遠處的梯田,卷到膝蓋的褲腿還沾著些泥點。他說,這裡的村民世代伴梯田而居,以耕作為生,這是哈尼先民留給子子孫孫的"金飯碗"。

1300多年前,哈尼人就利用複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到梯田內,創造了梯田農耕文明。圍繞著梯田構築和大溝挖掘,哈尼人從開溝挖渠、放水準田到水源管理、水量分配,無不體現出古老的用水節水智慧。

哈尼梯田高山、流水、梯田、人家的農業生態景觀,儼然繪就了一幅幅"春如翡翠秋如金"的七彩畫卷。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世界遺產家族獨特的以民族命名、以農耕稻作文明為主題的活態文化遺產。

而隨著中國鄉村快速發展,哈尼人還用著祖宗傳下來的老法子耕作,結果稻作產量相對不高、銷路打不開,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留守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哈尼梯田也曾一度面臨著荒田的危機。

為了擦亮"金飯碗",元陽對傳統民居、水碾、水碓、磨秋等實行修繕和掛牌保護,嚴守稻作梯田紅線,修建蓄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等水利專案,村規民約中加入沿用趕溝人、守林人、木刻分水法、水力沖肥法等古老民間水資源管理辦法。

盧正學經過一番考慮,將土地承包給了回鄉創業的嶽紹。他被其傳承和創新哈尼"稻魚鴨"生態種養殖模式的理念所吸引。

2016年,49歲的嶽紹選擇回鄉發展,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技術支持下成立了一家致力於稻田養殖模式研發的公司。依託互聯網科技,公司推出了元陽縣農產品追溯平臺和"稻魚鴨"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實現了無人苗種監控、漁業環境監控、養殖病害遠端會診等功能。

過去,鄉親們一畝田的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而如今"一水多用、生態養殖"技術的普及,使得一畝田的收入接近萬元,延續千年的"哈尼水"又成了當地人致富的"土財神"。

梯田紅米、稻田魚、鴨蛋等綠色特優產品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梯田產業的發展讓世界遺產品牌惠及當地群眾。而哈尼古歌、傳統農耕、民族節慶、服飾和美食,更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阿者科是元陽縣的一個"網紅"哈尼族村寨,其原始的生態文化被譽為活態的哈尼民居博物館。作為哈尼民居的代表,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的傘狀哈尼族"蘑菇屋",在千年文化的洗禮之中,依然完好地被保護與傳承下來。

在村裡掛職的"村長"、共青團元陽縣委員會副書記王然玄說,海外遊客越來越多,來遊玩幾乎都會說一句:"這裡美得像一幅畫!" 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阿者科以分紅的方式鼓勵村民保護村落活態文化。王然玄說,截至3月5日,全村今年已盈利16萬元。

遠山青青、村寨靜謐、雲海翻騰,倒映在水田裡,就像一塊塊的鑲框畫層層相疊。"我們就生活在這些畫裡,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景色,我們也希望遊客們能夠在這裡找到屬於他們的那幅畫。"王然玄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