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發改委連發兩文力挺東北振興 產業結構應“加減乘除”一起做

中国证券网
2016-06-17 09:28

已收藏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國家發改委又在近期連發兩文,強調東北地區在國家發展全域中“舉足輕重”,闡述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方法論和價值觀。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6月15日在《求是》刊發的署名文章認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產業和國防科工產業在全國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糧食生產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地位突出,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第二天,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又在《經濟日報》上刊發文章,提出在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工作中,需要注意處理好新一輪東北振興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中央支持和地方努力等八方面關係。

範恒山還提出,要推動傳統行業在轉型升級中培育新動能,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先行區。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分析,東北在製造業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但如今東北經濟喪失了最核心的動力要素,要走出經濟困局,要轉型升級,要再創新優勢,東北地區必須把基點放在創新上,重點在科技創新上下大功夫。

“傻大黑粗”產業掣肘東北經濟

何立峰在文章開頭就提到,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相當規模的以裝備製造、能源、原材料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范恒山也在文中強調,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中具有特殊戰略地位。

這樣一個作出過突出貢獻的老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之後仍然受到了高度重視。2003年,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成為國家戰略。之後的十年裡,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高於東部地區平均水準,經濟總量由2003年的不足1.3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5.8萬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的8000美元以上。

然而,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卻在短時間內迅速下滑。2015年,遼、吉、黑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3%、6.5%和5.7%,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和前十幾年東北自身的平均增速。

今年一季度的資料更加不容樂觀,以遼寧為例,今年一季度,遼寧成了全國唯一的負增長省份,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2個百分點。

對於東北目前存在的困難,《意見》認為“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

何立峰認為,2014年以來,東北地區振興發展遇到了新的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凸顯。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東北今天的困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經濟結構的老化,“傻、大、黑、粗”的產業過於集中,原油、原糧、原木是支持東北經濟多年發展的法寶,經濟結構轉型任務重。

專家:東北製造業可恢復榮光

《意見》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而《意見》列出的新困難之一,就是“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

範恒山提出,要“處理好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和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的關係”。他在文中寫到,東北地區“原”字型大小、“初”字型大小產品居多,工業“一柱擎天”和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產業體系尚未根本轉變,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意見》提出,要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先行區。

盤古智庫理事長、科技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易鵬認為,東北有很好的基礎,也有很強的潛力,依託“互聯網+”和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自然條件,東北製造業完全可以恢復往日的榮光。

何立峰提出,要加快改變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的狀況,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

他提出,要促進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不斷提升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水準,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