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新書《轉型闖關》在京城發佈。包括全國政協委員院長遲福林,以及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中改院名譽院長高尚全、國家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改院董事局主席魏禮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宋曉梧、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趙白鴿、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為“十三五”時期結構性改革出謀劃策。
與會專家認為,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重點是正確處理好市場、企業和政府的關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加大更有效的制度供給,以實現經濟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服務業市場開放是“重頭戲”
從工業市場開放到服務業市場開放是大趨勢,服務業市場開放滯後是市場化改革的“突出短板”。補短板成為改革重頭戲。
張卓元表示,服務業市場開放將給社會資本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今後應加大教育領域投入力度。以教育市場為例,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5.52萬所,各類在校生達4301.91萬人。有機構預測,到2018年我國民辦教育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遲福林認為,服務業市場開放牽動影響轉型發展全域。形成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形成有效投資;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擴大服務供給能力;推進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需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並通過服務業市場的雙向開放,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也就是說,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關鍵在於儘快制定“十三五”服務業市場開放的行動計畫。
需要更有效的制度供給
資深體改專家高尚全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有效的制度供給。
我國改革長期以經濟領域為重點,經濟社會發展失衡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與經濟發展相關聯甚至作為基礎的社會發展體制機制,或多或少留存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子,如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其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比如,釋放人口城鎮化這個最大內需潛力,需要儘快用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替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需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民的房屋土地能夠依法流轉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了二十次會議,在農村土地制度、司法體制、財稅體制等許多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十三五’需要加快這些方案的落實、落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給和保障。”他說。
魏禮群表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重大的現實性任務。其要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用改革的辦法,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性作用,推進結構調整,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一系列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的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著力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差異化處置“僵屍企業”
與會專家認為,經濟轉型時期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具有緊迫性。從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與經濟風險因素增多的情況看,未來1至2年,並不是大規模進行企業改革的最佳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要努力尋求短期應對危機與中長期轉型相結合的有效路徑。
例如:加快企業結構調整,優化企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興企業,要以資訊產業為重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適應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興產業;鼓勵引導企業兼併重組,對“僵屍企業”要建立差異化處置的甄別機制,對確實需要淘汰的企業,要逐步退出市場,以降低經濟社會風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