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中金: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召開 關注四行業五主題

中国证券网
2015-10-13 09:35

已收藏


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10月中下旬召開,“十三五規劃”將是本次全會討論的重要議題。中金公司總結出四大行業五大主題,盤點投資機會。

中金公司認為,十三五規劃涵蓋面較廣,幾乎會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及十三五規劃精神可能的重點,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四大行業及五大主題:
  
(1)四大行業:傳媒及互聯網、醫藥、軍工、環保與新能源;(2)五大主題:國企改革、人口政策調整、中國製造2025、軍民融合、深化對外開放。這些行業主題可能有部分重疊,整體上反映在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新老經濟持續轉換、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本月召開。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全面依法治國之後,2015年五中全會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佈局,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以下是研報原文:

即將到來的五中全會將重點討論“十三五”規劃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10月中下旬召開,“十三五規劃”將是本次全會討論的重要議題。這將是本屆政府接任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同時也是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後一個五年規劃。結合目前的進展以及此前幾次五年規劃的經驗,規劃建議稿經五中全會討論後約半個月左右公佈;2015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也會涉及探討十三五規劃的方向和執行;2016年3月兩會期間,十三五規劃總綱(草案)將提交至全國兩會,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後,可能由新華社等官媒正式發佈;2016年也將是各部委、行業、地方十三五規劃的密集出臺時間。資本市場對此五年規劃的關注將至少從10月份持續到第二年的兩會左右。

十三五規劃展望:順應中國最基本的趨勢政府的五年規劃最終必須緊貼中國自身的實際並順應客觀趨勢。考慮到中國目前社會與經濟呈現的特徵和問題,我們認為十三五規劃將秉承十八大以來歷次全會的基本精神,可能體現如下原則和重點領域:
  
(1)發展“質”與“量”並重,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2)推進全面改革是核心,建立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3)培育產業競爭力,鼓勵自主創新;(4)以點帶面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平衡發展;(5)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加強環保和資源節約;(6)建立更加開放和有韌性的經濟體。

值得注意的是,歷次五年規劃只是講述大的方向並且一般只是“軟約束”,量化的指標一般情況下留有一定的餘地,而非量化的指標難以監督(如制度改革等),因此規劃效果最終還是要看具體執行與落實的情況。

回顧十二五規劃並對比最終實現的效果,十二五規劃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更加側重科技教育、資源環境和民生;重視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等。十二五規劃量化核心指標如GDP增速、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城鎮化率、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在2014年便已達成;但部分教育、環保和民生指標尚未達到規劃目標,而一些缺乏量化指標的領域,如轉變政府職能、國企改革、財稅改革與金融市場開放等,實際結果與規劃方向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股票市場行業分化表現是過去五年的經濟趨勢的基本反映,與十二五規劃方向也表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十三五規劃:重點關注四大行業、五大主題十三五規劃涵蓋面較廣,幾乎會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及十三五規劃精神可能的重點,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四大行業及五大主題:
  
(1)四大行業:傳媒及互聯網、醫藥、軍工、環保與新能源;(2)五大主題:國企改革、人口政策調整、中國製造2025、軍民融合、深化對外開放。這些行業主題可能有部分重疊,整體上反映在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新老經濟持續轉換、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本月召開。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全面依法治國之後,2015年五中全會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佈局,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據記者採訪多位元專家獲悉,鑒於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目前尚不能排除將“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從“十二五”時期的7%下調至6.5%的可能。而無論預期目標是否下調,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目標,在未來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都將進一步加快。

約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至今已制定10個五年計劃和2個五年規劃,其中很多規劃引領了中國經濟的重要轉折。

新一屆領導人執政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註定會成為最關鍵的五年規劃之一。一方面,“十三五”規劃是中華民族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衝刺、奪取勝利的規劃,也是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到2049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夯實基礎、“承上30年”和“啟下30年”的規劃。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正處於前期過剩產能消化期、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轉型陣痛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而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形成、人口紅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開會議。會議認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認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是“十三五”期間最直接、最艱巨、最根本的硬任務。所謂“最直接”,就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不可能再推給下一個五年規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都得直接面對,直接解決。所謂“最艱巨”,就是在時間有限,特別是許多來自外部的挑戰和影響不能為我所控的前提下,要讓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讓經濟增長不失速,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党的建設這“六大建設”協同發展,讓每一個農村、每個區域發展不掉隊,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務很艱巨。所謂“最根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就是改革與發展,唯有改革與發展,才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面臨的所有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方法。

爭論增長目標應否下調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面對“三期疊加”,如何讓經濟增長不失速,確實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據中國社科院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多年來首次低於政府預期目標。鑒於近年來經濟增長速率放緩,穩增長任務加重,有人認為,可以將“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下調至6.5%。他們大致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從完成十八大確定的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看,假設2015年GDP增長7%,那麼“十三五”時期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因此,從主觀角度看,中央並沒有太大必要把目標定高。而從客觀角度看,資本、勞動、土地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增長要素都有下行趨勢,“十三五”時期繼續保持7%的增速存在較大難度。第二,預期目標下調是有先例的。“十二五”規劃就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從“十一五”的7.5%下調到了7%。第三,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一個參考性的指標。兩個“翻一番”目標實現的前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因此,“十三五”期間,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的品質更為重要。

當然,爭議也存在。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認為,也許6.5%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結果。第一,中央認可的經濟增長中樞應該在7%左右,如果按照傳統規律,定在6.5%能留出較大的政策空間,但政策之“錨”的作用不明顯,可能導致目標形同虛設。第二,以7%為目標並不意味著實際增速會大幅高於7%,也不意味著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7%意味著宏觀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將更加積極,這種積極將主要體現在財政政策上,未來政府代替私人部門加杠杆仍是大趨勢,托底經濟、防範風險。而這也要需要寬鬆的流動性環境作為支持,貨幣政策也不會坐以待斃。

倒逼全面深化改革提速

所謂綱舉目張,而增長預期目標就是經濟政策的“綱”。如果將目標定在6.5%,GDP翻番的目標並不難實現,但是,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能否實現就可能存在風險。從“十二五”情況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指標出現了分化,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近幾年已經開始慢於GDP的增長。一旦這種趨勢延續到“十三五”時期,就可能要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更快一些。

更何況在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看來,未來5年,我國經濟也確實具備7%左右的增長潛力。“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據記者表示,“十二五”規劃曾提出7%的增長率預期目標,實際年均增長率為7.8%。“十三”時期潛在增長率要低於“十二五”時期,但也在7%以上,實際增長率可能在7.5%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只要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積極作為,我國經濟就能實現7%左右中高速增長,並穩步邁向中高端水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如何才能把這種增長潛力釋放出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若干重要問題專題調研工作情況報告》提出,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重大戰略任務順利實現,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和利益協調機制,核心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通過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轉型和創新,未來中國經濟有能力實現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由資本積累到全要素生產率的成功轉換,應該可以避免墮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開啟“新常態式”的發展週期。其中,市場化改革是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