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位著名的資本市場學者警告稱,中國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場金融危機的中心。但由於政府允許更多借貸以提振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債務的增加將是一個重大的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秋教授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已接近“沸點”。
為了遏制經濟放緩,中央政府不僅允許地方政府發行更多債券,為地方發展提供資金,還在一個試點專案中允許一些地方向散戶投資者出售這些債券。
吳曉秋表示,雖然企業貸款存在風險,但不像地方政府債務那樣嚴重。
吳曉秋在週二舉行的博鼇亞洲論壇的一次媒體吹風會上表示:“高負債需要高財政收入和經濟高速增長,但中國的經濟增速從10%放緩至6%。如果地方政府債務繼續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債務的成本將會超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意味著高負債將很難維持下去。”
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債務所驅動,如今已變得不可持續,現在正以近30年來最慢的速度增長。為了糾正這種狀況,中國政府在過去兩年進行去杠杆化,以控制過多的債務和高風險的銀行貸款,尤其是表外貸款,也就是影子銀行。此次打擊切斷了對私營企業的融資。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但往往依賴於非正式的融資管道,因為銀行更願意向擁有政府隱性支援的國有企業放貸。
去年,標準普爾估計,中國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外借款可能高達40萬億元。
“自2018年以來,我一直對(去杠杆化)持懷疑態度,”吳曉秋說。“這成為一種過度監管。真正的杠杆不是在私營企業,而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龐大,這應該是我們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
去年7月,中國政府制定了促進增長的戰略,以提振經濟增長,其中包括允許地方政府額外舉債,為新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民生銀行的資料顯示,自今年初以來,截至3月24日,地方政府已經發行了總額1.1萬億元的債券,至少是去年同期發債規模的四倍。
不過,吳曉秋表示,鑒於中國各銀行相對穩健的資產,他認為中國的債務問題不會上升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規模,儘管中國的證券化發展迅速。
根據穆迪的資料,2018年證券化占中國資本市場債券發行總額的4.6%,高於2017年的3.7%。該評級機構表示,中國是亞洲最大的證券化市場,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但與美國和其它發達市場相比,證券化在中國經濟債務融資中所占份額仍相對較小。
該機構表示,住宅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發行規模在2018年創下歷史新高,使其成為規模最大的單一證券化資產類別。
吳曉秋表示:“我可以自信地說,像美國次貸危機這樣的金融危機不會在中國發生,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上是健康的,風險是可控的。”
儘管中國經濟前景疲弱,而且與美國爆發貿易戰,他也不認為中國會將人民幣大幅貶值,引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大規模崩盤。
他說:“我認為未來人民幣不會大幅貶值,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內需驅動的,而不是外國投資。”
吳曉秋承認,中國相對較低的風險偏好可能阻礙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人民幣更加靈活的交易。
“我們對人民幣的國際化相當謹慎。一旦人民幣國際化,並完全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中國的資本帳戶將全面開放。”
“但我們必須評估這個過程中的風險。我認為,中國在開放金融市場方面保持謹慎是正確的,儘管這一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來源:南華早報,譯者:Vanessa Chen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