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彭博:中國正在引領全球電動汽車未來方向

彭博
2018-11-16 14:25

已收藏

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想要進一步擴大,所以它給汽車製造商們下了最後通牒。從今年1月開始,所有在華運營的主要汽車製造商,包括國際巨頭豐田汽車和通用汽車以及中國本土企業比亞迪和北汽汽車,都必須滿足在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最低要求。中國政府要求,到2019年,有很大一部分國產和進口汽車都必須是綠色的,且此後目標會不斷上升。

該制度類似於全球範圍內針對碳排放實施的“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不達標的汽車製造商可從競爭對手那裡購買碳排放額度。但若買不到足夠額度,就將面臨政府罰款,最糟糕的情況下,會被要求停產。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中國能源和交通運輸中心主任Yunshi Wang表示,“壓力越來越大,這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並可能改變全球規則”。

這將有助於中國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減少城市霧霾,還將幫助國內汽車製造商在全球蓬勃發展的汽車製造業學到更多專業知識。

電動汽車銷量


Data: Bloomberg Intelligence

考慮到中國市場規模之大,汽車製造商必須迅速加快研發和製造以便達到標準。中國政府希望到2025年,每年售出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數量達到700萬輛,占全部汽車銷量的20%。

全球最大汽車廠商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大眾汽車去年有接近40%的汽車銷往中國,並表示將在未來10年內推出約40款在中國本土生產的新能源汽車。

寶馬汽車在中國售出的汽車比在其他市場的都要多,它在中國生產了兩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並計畫生產兩款純電動車,包括2020年面市的iX3 SUV。然而,有些公司難以在自身條件下實現這些目標。普華永道駐上海汽車分析師Sophie Shen表示,汽車製造商在技術和商業上都還沒有準備好將電動汽車產量提高到配額水準。

因此,他們採用各種解決方案以免達不到目標。福特汽車今年三季度在華損失3.78億美元,該公司亞太區總裁Peter Fleet今年10月表示,將攜手國內小汽車製造商眾泰共同打造能夠滿足標準的汽車。到2025年,福特將引入至少15款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與眾泰合作推出的汽車將會以新品牌命名。

但是,有些公司卻把品牌用在同一款車上。豐田汽車、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本田汽車和三菱汽車全都計畫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由廣州汽車集團開發的同一款電動SUV。除了品牌特定的定價和規格外,這些汽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這在一個重視個性行銷的行業裡並不合適,但在企業開發出自己的技術之前,這是一個必要的妥協。

雖然汽車製造商們因為監管原因在展廳中展示出大量電動汽車,但是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電動汽車尚不清楚。電動汽車的價格仍然比燃油車的價格要高的多。在中國,重慶長安汽車生產的奔奔mini燃油車售價僅為人民幣2.99萬元,價格差尤為明顯。

目前,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彌補了其中的大部分價格差。一輛行駛里程超過40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高達7900美元。這可以抵消比亞迪e5電動車近三分之一的標價。

不過,這些補貼正在逐步取消,並將於2021年徹底停止。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說法,這可能意味著汽車製造商將面臨幾年的風險,因為在2024至2028年之前,電池在價格上還不能真正與內燃機競爭,這取決於汽車的型號和全球銷售地區。

不過,如果需求不足,政府還有其他手段。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內的幾個大城市通過限制新牌照的發放來限制上路的汽車數量。在這些大城市,僅獲得買車的權利就會很昂貴。在上海,為一輛油老虎上牌都需要高達1.4萬美元。但如果消費者選擇電動車,上牌則是免費的。

彭博新能源財經已經預計到2022年,中國將售出250萬輛客用電動汽車。但如果其他城市,特別是快速增長的內陸工業中心,推出類似限制措施的話,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可能會更加迅猛。

目前,國內車型仍將主要局限於中國市場。投資銀行Macquarie Capital亞洲工業和交通研究主管Janet Lewis表示,目前在中國銷售的不少汽車在國外品牌價值為零。但專家們表示,中國大陸市場上早期採用並成功的電動汽車可能最終會説明中國獲得製造和品牌上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以後出口汽車至其他國家需要用到的。

毫無疑問,中國將調整其信用和補貼制度,以鼓勵國內汽車行業以電動汽車為主。2021年及以後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的最低門檻尚未設定,不過要實現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目標的話,這些門檻必須迅速提高。

來源:彭博, 譯者:Jennifer Lu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