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方“斷供”禁令帶來的極限生存挑戰,華為方面連發三封信件致全球客戶和員工,“公司經營不受大的影響”。華為靈魂人物任正非也在日前表態,稱美國禁令對華為影響有限,“很早就做了準備”。對照華為51天前披露的2018年年報,實際上華為去年就為此做好了心理準備,並增加了物資儲備。
心理準備方面。華為在2018年年報中直言,“針對極端情況下的供應安全,我們十幾年來的創新投入,可以確保不會出現重大問題。”在華為披露的2006年-2018年的年度報告中,“業務連續性”這一關鍵字在2018年出現了24次,是2017年的兩倍多,為歷史新高。同時,華為還列舉了“研發和採購階段的關鍵舉措”、“製造、物流、備件方面的關鍵舉措”,而這在以往的財報中不曾出現過。
早在2014年的年報中,華為就提示了供應鏈的潛在風險。“雖然華為力求避免單一來源供應商的解決方案,這並不總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替代供應商或重新設計產品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任何單一供應商的失敗可能會中斷我們的產品供應和交付,為此公司定期進行供應商審核和評估,提前啟動替代或重新設計以降低風險。”
所以,華為海思日前宣佈啟動“備胎”計畫。這並不意外。
華為表示,“我們實行多元化的供應策略,通過多技術方案、多供應商選擇、多生產基地、多運輸路線等手段來保障整個供應鏈的連續性。對於現網運行產品,我們根據產品生命週期預測做足了備件儲備。”據業內人士觀點,華為供應鏈至少完成了6-12個月的備貨,短期影響不大。”
從存貨指標的變化看,也的確如此。財報顯示,華為2018年底的存貨餘額達到965億元,較年初增加34%,這是一個“囤貨”信號。拆分來看,其中,2018年底原材料餘額為354億元,較年初暴增86.52%,增幅創近9年新高;原材料占存貨的比例為36.72%,創近10年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歷來重視研發投入,且每年會將至少10%的銷售收入投入其中。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初步統計,2006年-2018年這13年間,華為研發支出合計超過5200億元人民幣。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為保障5G、雲、人工智慧和智慧終端機以及面向未來的研究與創新、品牌與管道建設等的持續加大投入,2018年底,華為的總借款較年初增加了300億元(主要為信用借款),增幅為75%。
需要強調的是,信用借款是指企業憑藉自己的信譽從銀行取得的借款,無需以財產做抵押。一般只有信譽好、規模大的公司才可能得到信用借款。
其他財務指標方面。華為在手資金充裕,截至2018年底,華為手中握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1841.06億元;同時在手訂單激增,財報顯示,2018年底,“預收賬款”和“已開票但尚未履約義務”兩項合計達到582.78億元,較2017年的358.37億元增加224.41億元,增幅為62.62%。(注:自2018年1月1日起,華為預收賬款和對未履約義務確認的負債從“其他負債”調整至“合同負債”)
因此,種種跡象顯示,華為似乎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當然,部分核心供應商的“斷供”勢必給華為帶來“陣痛”,但絕不會讓華為低頭。用任正非的話說,“我們不會在美國的要求下改變我們的管理層,也不會接受監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