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在資本市場頗為常見,由於股權激勵的價格一般低於市場價格,這也被認為是公司一種變相的福利,員工並沒有拒絕的道理。
但是,《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英威騰在2013年8月份向240名高管以及技術人員等員工發佈的股權激勵,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截至目前,待續不斷有多達52名高管等員工離職,放棄了上述股權激勵。
低價股權激勵
難阻大批高管離職
5月20日,英威騰發佈《關於預留部分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註銷及回購的公告》稱,本次註銷的股票期權的授予日為2014年5月27日,公司此次註銷的股票期權共計32010份,共涉及激勵物件4人。授予價格為6.77元/股。回購註銷的限制性股票共計32010股,因實施了2014年度權益分派,回購價格為3.384元/股,共涉及激勵物件4人。
《證券日報》記者查詢到,英威騰2014年5月27日的股價為12.92元/股,而上述6.77元/股的價格基本為當日股價的一半。
公告顯示,由於激勵物件方健生、李恒光、王林麟、謝德江共計4人因已離職等不符合激勵條件,其持有的尚未解鎖的限制性股票32010股將予以回購註銷。公司應就本次限制性股票回購支付回購款共計108321.84元,全部為公司自有資金。
儘管英威騰低價股權激勵高管,但是仍留不住高管。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英威騰的高管因為離職而放棄公司的股權激勵。
根據公告,英威騰於2013年8月7日審議通過了《關於對<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畫>進行調整的議案》以及《關於向激勵物件授予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的議案》,確定以2013年8月8日作為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的首次授予日,向激勵對象授予相應額度的股票期權和/或限制性股票。
《證券日報》記者還注意到,股權激勵對象多為公司高管和技術人員。2013年8月8日,英威騰的股價為9.79元/股,而當時股權激勵授予價格為4.51元,僅為當日股價的46%。
但是,由於部分激勵物件因離職等原因,放棄認購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公司首次授予股票期權的激勵物件從240人調整為232人,首次授予股票期權數由566萬份調整為557.9萬份;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勵物件從240人調整為233人,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數從581萬股調整為572.9萬股。
隨後,英威騰就不斷遭遇大批高管以及員工離職。
公告顯示,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象張侃、李誠、黃忠斌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首次授予股票期權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郭迪金因離職不符合行權條件。根據相關規定,公司決定將原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持有的尚未解鎖的限制性股票全部進行回購登出;將原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郭迪金已授予但尚未行權的股票予以註銷。
此外,還有部分員工自願放棄低價的股權激勵。
根據公告,鑒於激勵物件郭迪金、吳廣讓、吳偉傑等共計13人由於個人原因自願放棄認購全部或部分公司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原因,公司限制性股票實際認購220人,實際認購數量554.55萬股。
由於不斷有員工離職等原因,截至2016年1月6日,英威騰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數調整為391萬股,激勵物件調整為188 人。
不難發現的是,從最初的240人到目前的188人,不到三年的時間有52位高管以及技術人員離職,主動放棄了低價的股權激勵。
高管拋棄股權
或不看好公司未來
需要一提的是,這幾年,英威騰的業績並不如意。
英威騰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為8.63 億元,同比微增 2.41%;淨利潤1.49 億元,同比下滑8.05%。
受到煤炭等下游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占比最大的電氣傳動業務營收下滑 17.03%,拖累公司業績。
此外,根據英威騰的一季報,公司一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10.02%;實現淨利潤4340.05萬元,同比下滑77.91%;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573.43萬元,同比下滑83.24%。
在業內看來,英威騰一季報業績仍舊略低於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英威騰3月16日還發佈高管辭職公告稱,王雪麗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的職務,辭職後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而王雪麗還持有公司266萬股限售股股票,2016年3月17日起全部股份鎖定,2016年9月16日50%解除限售,2017年3月16日全部解除限售。
有資深市場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高管如此頻繁的離職,很顯然對公司發展不利。而寧願拋棄股權激勵仍舊辭職的高管,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可能公司內部有矛盾;二是不看好公司的未來。
即便如此,去年9月份,英威騰再次發佈了股權激勵計畫,擬向共計358名激勵對象,授予合計3400萬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4.75%,授予價格為5.30元/股,為公告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10.60元的50%。
公司此次激勵物件包括公司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及公司董事會認為需要進行激勵的其他人員。
上述人士認為,除了對公司自身的發展沒有信心,也可能是不看好未來的市場,因此,“半價”股權激勵可能對於員工來說誘惑力並不大。
但是,《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英威騰在2013年8月份向240名高管以及技術人員等員工發佈的股權激勵,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截至目前,待續不斷有多達52名高管等員工離職,放棄了上述股權激勵。
低價股權激勵
難阻大批高管離職
5月20日,英威騰發佈《關於預留部分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註銷及回購的公告》稱,本次註銷的股票期權的授予日為2014年5月27日,公司此次註銷的股票期權共計32010份,共涉及激勵物件4人。授予價格為6.77元/股。回購註銷的限制性股票共計32010股,因實施了2014年度權益分派,回購價格為3.384元/股,共涉及激勵物件4人。
《證券日報》記者查詢到,英威騰2014年5月27日的股價為12.92元/股,而上述6.77元/股的價格基本為當日股價的一半。
公告顯示,由於激勵物件方健生、李恒光、王林麟、謝德江共計4人因已離職等不符合激勵條件,其持有的尚未解鎖的限制性股票32010股將予以回購註銷。公司應就本次限制性股票回購支付回購款共計108321.84元,全部為公司自有資金。
儘管英威騰低價股權激勵高管,但是仍留不住高管。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英威騰的高管因為離職而放棄公司的股權激勵。
根據公告,英威騰於2013年8月7日審議通過了《關於對<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畫>進行調整的議案》以及《關於向激勵物件授予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的議案》,確定以2013年8月8日作為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的首次授予日,向激勵對象授予相應額度的股票期權和/或限制性股票。
《證券日報》記者還注意到,股權激勵對象多為公司高管和技術人員。2013年8月8日,英威騰的股價為9.79元/股,而當時股權激勵授予價格為4.51元,僅為當日股價的46%。
但是,由於部分激勵物件因離職等原因,放棄認購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公司首次授予股票期權的激勵物件從240人調整為232人,首次授予股票期權數由566萬份調整為557.9萬份;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勵物件從240人調整為233人,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數從581萬股調整為572.9萬股。
隨後,英威騰就不斷遭遇大批高管以及員工離職。
公告顯示,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象張侃、李誠、黃忠斌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首次授予股票期權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郭迪金因離職不符合行權條件。根據相關規定,公司決定將原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持有的尚未解鎖的限制性股票全部進行回購登出;將原激勵物件張侃、李誠、黃忠斌、郭迪金已授予但尚未行權的股票予以註銷。
此外,還有部分員工自願放棄低價的股權激勵。
根據公告,鑒於激勵物件郭迪金、吳廣讓、吳偉傑等共計13人由於個人原因自願放棄認購全部或部分公司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原因,公司限制性股票實際認購220人,實際認購數量554.55萬股。
由於不斷有員工離職等原因,截至2016年1月6日,英威騰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數調整為391萬股,激勵物件調整為188 人。
不難發現的是,從最初的240人到目前的188人,不到三年的時間有52位高管以及技術人員離職,主動放棄了低價的股權激勵。
高管拋棄股權
或不看好公司未來
需要一提的是,這幾年,英威騰的業績並不如意。
英威騰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為8.63 億元,同比微增 2.41%;淨利潤1.49 億元,同比下滑8.05%。
受到煤炭等下游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占比最大的電氣傳動業務營收下滑 17.03%,拖累公司業績。
此外,根據英威騰的一季報,公司一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10.02%;實現淨利潤4340.05萬元,同比下滑77.91%;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573.43萬元,同比下滑83.24%。
在業內看來,英威騰一季報業績仍舊略低於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英威騰3月16日還發佈高管辭職公告稱,王雪麗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的職務,辭職後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而王雪麗還持有公司266萬股限售股股票,2016年3月17日起全部股份鎖定,2016年9月16日50%解除限售,2017年3月16日全部解除限售。
有資深市場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高管如此頻繁的離職,很顯然對公司發展不利。而寧願拋棄股權激勵仍舊辭職的高管,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可能公司內部有矛盾;二是不看好公司的未來。
即便如此,去年9月份,英威騰再次發佈了股權激勵計畫,擬向共計358名激勵對象,授予合計3400萬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4.75%,授予價格為5.30元/股,為公告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10.60元的50%。
公司此次激勵物件包括公司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及公司董事會認為需要進行激勵的其他人員。
上述人士認為,除了對公司自身的發展沒有信心,也可能是不看好未來的市場,因此,“半價”股權激勵可能對於員工來說誘惑力並不大。
最新評論